黔江区沙坝乡木良村,在石漠化地里种植杭白菊、万寿菊、玫瑰等既能观赏又能食用药用的花卉,土地的基岩裸露度由原来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石漠化面貌也得到逐年改善。特约摄影 杨敏
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村长江边,生态经济林带果树郁郁葱葱。记者 谢智强 摄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与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群众,围绕报告对生态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访谈。
严把规划调整关 生态建设既重数量更重质量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亚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对林业系统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和治理方面,都要加大力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在保护方面,我市将进一步坚守林业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底线。强化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把好规划调整关,对可调可不调的坚决不调;把好项目准入关,规范建设活动,严格监管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生态旅游活动;把好监督考核关,设立“在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开展生产建设活动”负面清单。
在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上,林业系统要担当起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立跨区县的林地、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联合保护制度,形成全市“大保护”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周边省的林业生态联防联治联席制度,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生态共保的工作机制。
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方面,将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三期、石漠化地区及矿山植被恢复人工造林工程;推动农村“四旁”绿化,在道路、水系两旁种植行道树、护岸林、水源涵养林,在房前屋后和村镇旁种植“风景树”“传家树”“摇钱树”;开展农田林网造林及特色经济林改造;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对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实施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开展城市绿化,全面拓展城镇绿化、美化和彩化,提升绿化品质和生态效果;提升森林质量,开展森林抚育和低效林、针叶纯林改造。
同时,重点加强三峡库区库岸治理。加大库区两岸植被恢复力度,依托“长防林”三期工程、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项目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开展补植补造,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力度,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及时将沿江两岸重要生态地区和生态系统保护起来。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辛世杰说,全市环保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精耕细作,努力使重庆生态环保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有指标、有路径、有措施、有规划、有保障,有力保护长江母亲河,把绿水青山变成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退化区、城市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三峡库区腹地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重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旨在优化市域国土空间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重庆市将四类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一是生物多样性维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二是水土流失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等;三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四是具有重庆地方特点的“四山”禁建区、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公益林等其他区域。
重庆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079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3%。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公益林等尚未设置保护区的区域面积为16636.2平方公里,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4%。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均有红线分布,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类型以森林和湿地为主。
下一步,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将在更高精度上细化、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实行产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采用遥感监测、航拍、地面调查等方式严密监控红线区内各类人为活动。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护绩效评价,建立财政资金补偿和市场化补偿相结合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制度。
二是深入实施新一轮环保行动,让群众拥有更加优美的环境。
深入实施“蓝天行动”,认真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严格控制交通、扬尘、工业、生活等污染、增强监管能力、增强科研能力,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保障主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其他区县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实施“碧水行动”,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确保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要求。深入实施“宁静行动”,加强城市声环境管理,控制社会生活、交通、建筑施工、工业等噪声。深入实施“田园行动”,开展土壤质量详查、推动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土壤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建成。
系统治理为“矿山村”转型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红炉村党总支书记张绍洪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为我们村转型发展找到了突破口。村里山腰处一个个碎石满地、已被关闭的矿坑经过系统治理后,或许会成为当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一大优势所在。
红炉村虽然紧邻市区,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源村。高峰时,全村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采石场,2011年,这些矿山全部关闭后,留给当地的是满目疮痍、碎石满地的十多个矿坑,以及遭到破坏的上千亩土地,严重阻碍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矿山村”将摆脱发展方向不明的困惑。红炉村留下的十多个矿坑遗址,这几年矿坑中涌出了不少的地下水,让矿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由于距离闹市区仅5公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大家都将其称为“巴南的马尔代夫”。
依托这些矿坑遗址,红炉村有望成为一个城市旁的生态休闲旅游热门目的地。按照新的要求和愿景,红炉村正在抓紧时间推进相关工作:一方面正积极申请采矿遗址和复垦项目,推进矿坑的山体、水体、土地、林地综合治理,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共同整治矿坑遗址,力争将其打造成为集攀岩、探险、休闲、农旅等为一体的矿山公园。
另一方面,村里筹集了300多万元资金,启动了“桃李庄园”项目,对矿坑旁的350亩农田,按照园林标准进行集中打造。目前,土地整治已基本完成,修建了人行便道2公里、旅游公路2公里、山坪塘1口、蓄水池6口。
下一步,在“桃李庄园”内,将栽种早熟李子树300余亩,桃树2000余株,待其投产后,不仅将为当地农户带来直接收入,还将和矿山公园一道,成为红炉村生态休闲旅游的核心区。
到那时,龙洲湾职教城的10多万师生以及城市居民,都将成为我们的客源,农户将依托生态休闲旅游走上致富路。
做好本职工作 让天蓝地绿水清
九龙坡区环保局污防科工作人员宋力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将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九龙坡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一方面保护好缙云山、中梁山两个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和长江、嘉陵江两大水系生态涵养带的生态功能,构建“两屏两带”的多层次、网格化、结构和功能完善的生态空间体系。保护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留永久生态空间。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让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支撑区域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是完成饮用水源地污染排查整治及规范化建设,建立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工程,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全面开展支流和湖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速推进梁滩河等4条支流的整治工作,完成彩云湖、华岩水库等7座湖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建成区支流和湖库“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定点收集、无害化处理,使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实施土地综合治理,保障食品安全供给,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缔、关闭畜禽禁养区内所有养殖场,农村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四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监管,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细化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实施网格化的管理,狠抓环评审批,加大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发挥环境司法作用 守护库区绿水青山
万州区法院副院长冯纲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为环境保护的司法实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而及时推进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强制执行,正是万州区法院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行动。
作为集中受理三区六县涉及环境资源案件的法院,万州区法院近年来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为守护库区绿水青山贡献了力量。
遵循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我们要切实履行环境资源审判的职能,保护好库区的绿水青山,同时要加大环境司法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提升环境司法对保护环境的效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万州区法院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依法审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环境民事纠纷时,更加积极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加大对环保行政机关的支持、监督力度,促进环保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探索、创新环境资源案件执行方式,推动环境案件执行,确保环境司法成效,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王翔、陈维灯采写,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