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湖南 » 正文

全球报道:79岁老人展示祖传总兵腰牌 见证湘军最后一战 !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05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易邵白展示祖传的总兵腰牌。1894 年秋天,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的淮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眼见日寇有越过中朝边界

△易邵白展示祖传的总兵腰牌。

1894 年秋天,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的淮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眼见日寇有越过中朝边界袭取盛京(沈阳)的企图,清廷召集沉寂已久的湘军希望力挽狂澜。

当时参加对日作战的湘军多数为左宗棠旧部老湘营官兵,不过经历牛庄一役,自1851 年起,战太平、镇捻军、复新疆、抗法军、拒日寇,立下赫赫战功的湘军不得不以悲壮而惨烈的失败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79 岁的老人易邵白为我们展示了自己祖传的总兵腰牌,这块镀银腰牌经文物专家鉴定,应为晚清湘军将领的遗物。据易邵白称,这块腰牌是其叔高祖在甲午战争后从战场带回家乡。而这块曾经能调兵遣将的总兵腰牌,也成为最后一批湘军归于草木的历史见证。

清朝60 多万军队只有80 多个总兵

易邵白是湖南湘乡人,他收藏的那个银质腰牌,正面写着" 令",背面写着" 总兵腰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已经将这枚腰牌藏至家中数十载,此番拿出是为了传给下一代子孙。

总兵是个多大的官?这要从" 总兵" 这个官职的诞生说起,总兵之名出现于元末,明初始设总兵官一职,一般在战事即将行动前,由朝廷选任,担任总兵官职位的不是王侯就是重臣。如明代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就屡次担任总兵官一职。但据现有史料看,明朝建国前只有徐达和常遇春出任过总兵官,说明战时总兵的权力极重,从不轻易授人。

到了万历初年,总兵镇守制度已经大致完成地方化、职官化。按照所执行任务的不同被派遣的总兵分为征伐总兵、镇守总兵、练兵巡边总兵、巡海备倭总兵、海运总兵等类型。其中镇守总兵因系防守要地,尤其是边疆要冲,地位就更加重要。但明代的总兵没有定品,直接从明廷委任。

有清一代,沿袭了明代总兵制度。不过,清朝在驻军方面分为满汉军,满军将领为将军、都统、副都统。汉军指绿营,设提督、总兵。乾隆十八年,清廷给驻地绿营订立了官阶,提督为从一品,总兵为正二品。总兵掌领本镇军务,又称" 总镇",为绿营高级将领。

总兵管辖军队的数量,也要看驻地,多则上万,少则数百。清廷无战事时,全国水陆军大约60 余万人,由80 余位总兵统辖。而总兵腰牌的重要性即在总兵调遣自己的军队时,是极为重要的信物,就像古代的调兵遣将的" 虎符",由于年代久远,又出没沙场,总兵腰牌则很少被保留下来。

如此说来,易邵白保存的这块总兵腰牌,至少曾是一位高级将领的信物了,那这位将领又会是谁?

易家多位先祖在曾、左帐下为官

"腰牌是我曾祖父的叔叔的",易邵白操着极难懂的湘乡口音解释说。

湘乡是湘军的发源地,而易家主要聚居地就在湘乡梅桥镇,这一带是湘军创始人之一王錱创建老湘营的聚集地。据易氏族谱记载,相继有多位易氏先祖在曾国藩、左宗棠帐下为官。其中官做到最大的是加入老湘营的易德麟,官至提督一职。易邵白的六世祖易真有死后也被追封为一品建威将军。而老人保存的这块晚清总兵腰牌则是其叔高祖易文光的。

据易氏族谱记载,太平天国起义初,易邵白的六世祖易真有开始响应县绅王錱的练团号召,组织族中子弟操练保境,后转为老湘营基干军士。易文光是易真有的次子。易文光投入老湘营时,王錱已病故,后来老湘营由左宗棠接管。

老湘营几乎全由湘乡人组成。老湘营创建人王錱,年少时从师罗泽南时就" 气自壮,量自宏。凡生死祸福,皆所不计"。虽然王錱只从戎五年,却历经大小数百战。曾在江西乐安一役,以五百人击溃五万之众,人称" 王斑虎"。治军也" 严而有恩",训练自有章法,所以易家子弟先后都来报效。

王錱去世后,其军交由左宗棠率领。据湘军研究专家李超平查阅湘军名册,易文光正是追随刘松山(左宗棠部)时立下汗马功劳,被清廷赐予正二品武显将军,官总兵,加提督衔。文献记载倒与易邵白保存的总兵腰牌相对应。

不过,研究湘军的著名历史学者许超平认为总兵之职在湘军中人数庞大,担任实职的有限。但作为湘军最后一次战役的见证,这块来自甲午战争的总兵腰牌仍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 1894-1895 年,驻扎在营口的清军。

湘军最后一战,弹雨如飞决无退色

1894 年8 月1 日,甲午战争打响一月之久后,清廷才宣布对日作战。

在淮军惨败后,清廷召集沉寂已久的湘军希望力挽狂澜。主战的湘军宿将刘坤一、吴大徴、刘锦堂(叔父刘松山,左宗棠旧部)相继召集湘军旧部赴往辽东。据易氏家谱记载,此时曾属刘锦堂旧部的易文光在两江任督标,刘锦堂来信相邀他共赴辽东,不料刘却死于进京路上。史载,刘锦棠接旨后即召集旧部北上,不幸途中病倒,奄奄一息时犹" 口中喃喃呼将士指述边事,断续不能辨"。

易氏家谱记载,易文光带着侄子易竹初(易邵白老人曾祖父)出关前驻扎在山海关,等待湘军宿将陈湜的军队一起出关,到辽东的大高岭山脉一带驻防。" 大高岭绵亘二百余里,当沈辽东、南两路要冲,山路分歧,防不胜防",第二年正月" 倭人屡次犯岭,皆力战却退"。

根据历史资料,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湘军主要参加了第四次反攻海城战役,第五次规复海城及辽河中下游战役。虽然战役均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不能否定湘军将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功绩。

在第四次反攻海城战役中,海城战场上的湘军" 奋勇猛攻"" 弹雨如飞",对日军" 颇有杀伤"。守卫西七里沟的湘军" 亦不示弱,应战最力",连日方都坦陈:" 此日之中国兵颇为顽强"" 忠勇力战"" 决无退却之色。"

在辽河中下游战役中,湘军也表现得十分英勇。此役是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和最后一次陆战,历时六天。先后在牛庄、营口、田庄台三地进行,其中又以牛庄、田庄台两战最为激烈。在牛庄激战中," 左营管带总兵余福章受伤坐地,犹持刀督战,随即中炮阵亡。右营管带提督沈宝堂,两臂中弹皆折,帮带参将陈胜友战死,士卒伤亡亦众。" 最后日军由西北攻入,两军发生激烈的巷战,湘军惨败。

△ 1895 年,战后的田庄台

易文光与易竹初具体参加了上述哪场战役已难考证。易氏族谱记载,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易文光、易竹初叔侄就返回湖南湘乡,两人辞去官职,就此解甲归田。而那块伴随易文光经历了多次战役的总兵腰牌,也由其侄传承下来。经牛庄一役,湘军受到重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这块腰牌不仅见证了湘军最后一战,也说明湖南人抗日的历史从甲午战争就开始了。

目前,退休在家的易邵白,即将步入耄耋之年,遥想祖上英烈,传说与面容仿佛历历在目。易邵白回忆,其祖父曾言,叔高祖易文光归乡后不久即去世。曾祖易竹初活到七十去世前,仍精爽如少,面庞与身骨仿佛现在鹤发童颜的易邵白一样。如今易邵白专心修整家史,传承湘军遗风,才有这块腰牌面世的今天。

潇湘晨报记者钱烨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