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全球头条:一周就传中国四大捷报:美欧大势已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07  来源: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核心提示:又一波大新闻来了!最近一周,媒体接连披露了中国四项震惊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和计划。它们分别是:对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具有重

又一波大新闻来了!最近一周,媒体接连披露了中国四项震惊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和计划。

 

它们分别是:

 

对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北斗三号卫星;

 

有“升级版航天飞机”美誉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

 

被称作“移动充电宝”的海上浮动核电站;

 

适应能力全球最强的新一代造岛神器“天鲲号”绞吸挖泥船。

 

近日,媒体探秘中国“小卫星家族”,在2000平方米的总装厂房内,见到了系列已“上天”小卫星的初样星,还有数颗“整装待发”的北斗三号卫星。

 

在总装厂房内,“实物版”的北斗三号卫星引人注目,现场有两颗正在“装星”。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导航卫星总师林宝军介绍,这两颗卫星的组装基本完成,中国将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如果建成,可以达到米级甚至厘米级的精度,车辆可以区分,无人驾驶汽车等应用就都可以实现了。


日前,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首次发射已圆满成功;2018年底,要具备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能力;2020年前后,将向全球提供服务。

 

根据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

 

2000年,我国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

 

第二步,建成了由14颗组网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的北斗二号系统;


第三步,是到2020年前后,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三号系统。


中国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正处于攻关研制阶段,已开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总体技术和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可重复使用热防护、轻质化结构、高可靠高精度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等攻关研究。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是指利用自身动力携带人员或有效载荷进入预定轨道,可从轨道返回地面,并可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工具。

 

“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自主研制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将完成‘首飞’,并将实现10天10次发射、单位有效载荷发射成本降低至现有一次性运载火箭的五分之一等目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发中心总体室主任陈洪波说。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是航天飞机的延续,并有望克服航天飞机的缺陷。


据《科技日报》报道,正在研制中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兼具航天器和航空飞行器的特点。起飞方式与传统火箭一样,都是垂直发射,但优选方案是让一二级并联组合在一起,一级“背”着二级。

 

形象地说,由于运载器的一二级都有机翼,看起来就像一只“大飞机”背上驮着一只“小飞机”,“大飞机”装满燃料,用来提供起飞动力;“小飞机”除了燃料,还装载需要送入太空的货物,即有效载荷。完成任务后,两只“飞机”分别返回,水平降落在回收场上,维修后继续使用。


《科技日报》报道称,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终极目标还不仅于此。研制者希望运载器也能像飞机一样水平起飞,而且将两级合为一级,变成单级入轨的“空天飞机”。


据媒体报道,英国路透社10月3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接近完成首个海上核反应堆”的文章,文章援引有关技术人员透露,中国第一座海上浮动核电站即将建设完成。

 

报道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技术人员张乃亮称,中国相关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将在2020年前完成准备工作,并将在渤海钻探基地进行第一次测试。

 

海上浮动核电站缘何受关注?

 

因为它将陆上核电站的缩小版安装在船舶上,既可为偏远岛屿供应安全、有效的能源,也可为远洋作业的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平台提供电力、热力和淡水资源。此外,它具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特性——有用电、供热、淡化海水需求时,将电站拉过来;不需要了,用船将电站拉走。

 

中核集团之前曾公开透露,旗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联合国内船体平台研发、设计和制造单位已完成针对我国海域的浮动核电站初步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具备示范堆建设基本条件,即将开工建设。


据媒体近日报道,又一款国之重器--亚洲最大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已在江苏省启东市建造完成。

 

与被网民戏称“造岛神器”、同为中交天津航道局旗下的现役亚洲第一大绞吸挖泥船“天鲸号”相比,“天鲲号”的性能已全面超越,其中远程输送能力等性能居世界第一。

 

从个头来看,“天鲲号”甲板面积就有9个篮球场大小。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掘深度35米的“天鲲号”,绞刀功率提高到6600千瓦,最高可达9900千瓦,标准疏浚能力达到每小时6000立方米,最大排距提高到了15公里。

 

由于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了三缆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天鲲号”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达到全球最强,并具备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航行的能力。

 

“天鲲号”监造组组长、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健透露,这是中国第一艘国内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硕果累累。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提交专利数占全球总量的1/3,连续第5年居全球专利申请量之首。仅去年中国培养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毕业生就是美国的8倍多。

 

从移动支付到共享经济,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竭。

 

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中国式创新迸发出的活力让全世界点赞,中国在世人的惊叹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