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122个县(市、区),到今年年底将有近90个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这意味着,湖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基本均衡的办学条件,享受到了基本公平的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乡镇学生向城镇集中到往乡镇回流,湖南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成效显著。11月21日,全省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在郴州资兴市召开,吹响了一体化发展攻坚的集结号。
农村学校更美了
美丽的塑胶跑道、配备先进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乡少年宫、明亮的教师周转房、整洁的学农基地……走进资兴市兴宁中学,感觉这所农村中学与城镇中学一般无二。近年来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校园,才有了这所农村孩子身边的好学校。
针对“农村学校太弱”的问题,全省各地都在行动。
永州江华涛圩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湘桂边界上以瑶族学生为主的农村小学,3年前校园面积小,教学楼老旧,食堂简易,操场也是“晴天尘土飞雨天一脚泥”,村里的孩子都想办法去外地上学。但现在不一样了。学校新建了广场、综合大楼、教学楼,硬化了操场,打造“校园瑶文化”特色,处处呈现着欢快生机的景象。“校园变美提升了孩子们的幸福指数,现在有几十户村民又把孩子转回学校了。”该校校长高昌远说。
这两所农村学校的巨大变化,是我省大力实施“全面改薄”的一个缩影。据介绍,5年来,全省“全面改薄”累计投入207.5亿元,占总规划的99.2%,校舍建设和设备设施购置完成率均在98%以上,工作进度均排在全国前列。5年来,全省完成合格学校建设7248所,全省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达到了“合格”。
农村教师更强了
乡村学校“弱”,还弱在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补足短板。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机制,使之成为补充乡村教师的主渠道。完善政策措施,使特岗教师“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义务教育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一大批素质全面的年轻教师走进乡村学校,校园生机勃勃。
资兴市州司门镇中心完小,是一所农村小学,前些年很难招进新教师。如今走进校园,一个个年轻的身影活跃在各个教室,新进的“90后”教师已占到了总数近一半。
在娄底双峰县锁石镇新桥学校,以前全是50岁以上的教师,现在连校长胡成海都是“90”后。“他当校长时,还是一名特岗教师。”新桥学校所属十竹片校校长陈吉卫说,这几年补充的20多位特岗教师,将片校教师平均年龄至少降低了5岁。
为了留住这些热爱教育的年轻人,省里专设了乡村教师津贴,大幅度提高其待遇;加大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让他们基本“不掏钱”住上安居房。
“以前难得参加培训,都是年轻人的事。现在机会多了,我也参加了几次,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涟源市湄江镇长春联校即将退休的数学教师吴国彪说,通过培训他学会了上网下载课件。据统计,全省近5年通过“国培”“省培”等形式,培训乡村教师58.2万人次,让乡村教师插上了教育教学变强的翅膀。
农村学校水平更高了
在资兴市兴宁镇海水教学点,这里包括校长在内仅有2名教师,过去因为师资不足,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课都开不起。几年前,学校为开设英语课,不得不请50多岁的黎先俊老师兼教英语课,当时他甚至连音标也读不准。2013年秋季,随着数字教育资源“天网”的到来,黎先俊可以从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内调出由城市名师制作好的多媒体动画课件,将英语单词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场景,教学效果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鸿沟正在缩小。目前,我省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已覆盖全省,并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持续以“县域整体推进”为工作抓手,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模式制度化。
“捆绑发展”“以强带弱”“建立教育联合体”,是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另一个秘诀。宁乡市城郊乡卯田小学与玉潭镇中心小学“捆绑”后,学生数由7个猛增到56个;历经铺中学与城北中学“捆绑”不到一年,综合排名就上升了22位。
长沙市城区学校名师到农村学校建“名师工作站”;株洲市天元区实行“盟校学区制”;湘潭市雨湖区打造“大校+小校+农村学校”教育生态圈……2015年,长沙与怀化试点签订校校结对帮扶协议;2016年,我省在省级、市州、县区三个层次全面推进校校结对帮扶,目前共结成2284对,覆盖贫困和薄弱学校学生356万人,大批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