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地处宁夏、内蒙古交界,紧挨毛乌素沙漠,这里非但没有湖,却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整整十载,当地干部群众靠着顽强的毅力、苦干的精神在荒滩上播绿。如今,庙庙湖万亩沙地已变为绿洲田园,变为金山银山。
盐池县高沙窝镇长流墩村,位于我区中部干旱带,这里的人们年年期盼风调雨顺、细水长流,祖祖辈辈守着旱田、荒滩、盐碱地,靠天吃饭,艰苦度日。如今的长流墩建成了全县首个光伏扶贫村级电站,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清洁的能源,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农户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村里这两年变了大模样,通了柏油路、光纤网,一些村民开上了小轿车,通过电商卖起了农产品,大伙儿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不管是庙庙湖村,还是长流墩村,它们的巨大变化,都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重大举措。
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发现乡村振兴战略被列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章节,而且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同提出,由此可以读出其中的深意和落脚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极大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标准,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措施,让农村焕发生机与活力,不断缩小与城镇的差距,实现兴盛与繁荣,最终推动村镇化与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很快,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6%左右至2016年末攀升到了57.4%,但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笔者常常深入农村采访,发现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的乡村,更为明显。一些村的常住人口甚至不及户籍人口的30%。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大批农村青壮年的流失。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造成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乡村日渐凋敝。
但是,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两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彼此才能相互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留住人。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让广大农民看到美好明天,深受鼓舞;乡村振兴战略,是6亿农村居民的福祉所系。
当农村真成为大展拳脚的天地,才能使更多的人愿意留在这里,农村的发展也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宁夏日报理论评论部 执笔:孙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