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村民李国良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了困顿。
“生病之前,我和媳妇达娃卓玛两个人在外面打工,一家5口的生活虽谈不上富裕,但是很幸福。”眼前的李国良面庞黢黑、体形消瘦、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却神情坚定。
“苦。”聊及生病后的生活,思绪良久,李国良缓缓吐出了这个字。疾病导致李国良偏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而那个时候,家里老人也日渐年迈,两个孩子又小,一家5口,全靠达娃卓玛一人照料,一时间,一直以来有着稳定收入的幸福小家庭断了经济收入,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无法保障。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再次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在我们一家人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达娃卓玛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孩子享受着免费教育,现在我们一家一年有6万多元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收入、产业分红等。”李国良家里20多平方米的花房内,红色的海棠花开得正艳,“现在的生活是甜的,比蜜还甜。”
李国良一家脱贫的故事,是夺底乡脱贫攻坚硕果之一,更是近年来城关区严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成功实践。
“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各种历史、自然、社会因素影响,我区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贫困人口占比较大。
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作为全区的首府城区,城关区辖12个乡办50个村居,常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394户1212人,占农村总户数的8%、农村总人数的8.8%。
让贫困群众脱贫,是承诺,亦是责任。
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城关区立即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脱贫攻坚指挥部,逐级签订“军令状”,并达成统一共识——要解难题,就必须出良策、亮实招。
所谓良策,即突出“精准”。2015年10月份开始,城关区专门成立10个工作小组进村入户,逐一核查确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394户1212人;先后5次摸底调研,召开13次常委(扩大)会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分析现状、研究对策、明确帮扶责任;建立城关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实时更新贫困户脱贫数据,实现城关区委、区政府与帮扶单位、乡村上下之间、扶贫系统内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所谓实招,即狠抓“重点”。按照自治区和拉萨市有关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城关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以“分级包帮、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教育扶贫、社会扶贫、思想脱贫”为抓手,确保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言必信,行必果。
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153.23元增长到现在的9559元,增长了3.44倍。
2017年7月13日至25日,城关区通过了国务院脱贫摘帽督导组和评估组的评估考核,至此,城关区成为全国第二批、我区首批脱贫摘帽县区之一。“贫困发生率连续3年下降,现已降低到0.3%,贫困群众对脱贫政策的满意度达到97.43%以上。”拉萨市政协党组成员、城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亮表示,下一步城关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更加清晰的了解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扶贫政策。
“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工作提出了总要求。刘亮认为,要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就要巩固好城关区脱贫成果,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在有冲劲的同时更要有后劲。一要继续培育壮大扶贫产业,保持扶贫政策、措施和人员的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让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增收;二要继续加强动态管理,按照“返贫进、脱贫退”的管理办法,实行贫困户月动态管理,对因灾因病等返贫的贫困户及时进行政策扶持;三要移植精准扶贫成功经验做法,借鉴村集体+、合作社+、能人+的“米林扶贫”经验,全面提升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
脱贫奔小康的李国良认为,现在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党的扶贫好政策和党的好干部。从贫困户到脱贫摘帽,李国良没有被落下,如今他最想、最急于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小产业”——家庭简易出租房再修缮一番,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他也坚信,未来的日子会如海棠花一样,红红火火、幸福美满。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大力实施‘志智双扶’,同时要持续关注全乡脱贫户和边缘户,以及突发事件和大病等容易致贫情况,全方位控制扶贫和新增贫困户的发生。”面对夺底乡脱贫工作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阶段转为巩固脱贫成果阶段这一现状,夺底乡乡长旦增罗布的心里已有了清晰、明确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