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华阴市华山清心温泉园区内,蓝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构成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致。 本报记者 袁景智摄
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袁景智摄
“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现在,驾车经过西禹高速和108国道韩城段公园化标准景观绿化带时,人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山清水秀地干净、宜居宜游宜创业”已经成为生态新韩城的真实写照。
养山养水养护美丽家园
时间回溯到10年前,当时的韩城是一个“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由于污染严重,2007年1月12日,韩城市被当时的陕西省环保局实施“区域限批”;6月5日,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园区被国家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挂牌督办;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对渭南市实行“流域限批”,其中很多问题出在韩城。
韩城焦炭、炭黑产量居西北第一,钢铁产量全省第一,是一座因煤而兴,因煤而荣,也因煤而困惑的城市。昔日“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一度被列入全省污染最严重的三大板块之一。
“那个时候,村子简直就是一个大的堆煤场,从田间地头到道路村口,从房前屋后到背街小巷,到处堆的都是煤。”韩城市龙门镇东白矾村村民魏克宁说,“就是再好的天气,只要在村子里走上一圈,回到家里也是一身煤灰。”
“把生态当作最大的民生,把生态视作最大的发展,生态立市,绿色崛起。”韩城痛定思痛之后作出了这样的抉择:2012年成为省内计划单列市之后,韩城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切入口,整体推进全域污染防治工作,全市生态环境整体优化,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让东白矾村彻底改变了模样。“村里为每家每户配备了垃圾分类桶,村民们使用燃气做饭,还装上了抽油烟机。”谈到现在的生活,魏克宁脸上写满了幸福。
变化的不仅是韩城。近年来,我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实施大气、水体、农村污染治理和污染减排、环境执法等为抓手,不断深化治理思想,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健全政策体系,切实提高监管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其中,渭河消灭黑臭,并提前一年提高一级标准完成国家考核任务;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陕北在保障国家能源开发建设的前提下,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扎实推进,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近880万人受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为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生态县的凤县,近日又传来好消息: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凤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强县”“中国旅游百强县”“陕西省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着“最美小城”之誉的凤县,收获了诸多荣誉。“凤县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最根本的原因是凤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凤县县委书记郑维国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凤县的发展实践,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出很好的诠释。充分挖掘优越的生态资源,凤县打出了“秦岭花谷、氧吧凤县”等旅游品牌。由于旅游市场火爆,铁路部门甚至一度开通了从西安至凤县的旅游专列。
对于凤县来说,生态环境不仅成为旅游资源,还成就了群众发展致富的产业:以绿色产品为方向,凤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多项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建成了大红袍花椒、高山无公害蔬菜、地道中药材、中蜂养殖和林麝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全县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花椒留存4500万株,中药材留存3.3万亩,林麝存栏量突破1万头,凤县先后荣膺“中国林麝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秦岭药谷”等称号。
统计显示,2016年,凤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60元,同比增长10%。自2009年以来,凤县连续8年跻身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行列,2016年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4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今后,凤县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体系化、制度化,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典型和工作经验,努力把凤县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郑维国说。
绿色发展带动绿色生活
在外打拼多年之后,方四海回老家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办起了农家乐。
“虽然我们这里偏僻,但随着灞河综合整治的不断推进,我们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这里来。正是看到了村里的变化,我才决定从西安回到村里办农家乐。”方四海说,“仅今年7月、8月两个月,我家的农家乐收入就接近10万元。”
青坪村地处灞河源头,背靠秦岭,夏季草木葱茏,河水潺潺,气温比西安市区低8摄氏度到10摄氏度,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但在灞河综合治理和进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到位之前,一直“藏在深山人不知”。
灞河综合治理的开展,改变了青坪村面貌,也改变了青坪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现在再没有村民往河道扔垃圾了,灞河河道变得越来越干净。”方四海说,“大家如今都办起了农家乐,如果我们把环境破坏了,就没有人愿意到我们这里来了。”
受益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如今的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同家村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家村委会主任同新功说,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之前,村民们为了方便,往往将生活垃圾随意扔进河道。到了夏天,赤水河就成了一条臭水沟。同时,由于河势不稳定,一旦发生大的降雨,庄稼被淹没的同时土地也受到污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以后,村里统一为村民配置了垃圾桶,修建了宽阔的河堤道路,还对河堤进行了亮化美化。生态环境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游玩,村里农家乐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保护好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家园,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我省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待。为此,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坚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深入推进以“护山、治水、育林、养田、蓄湖”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