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很少有哪一种资源像水一样,对人类文明进程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水,作为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当属重中之重。
山西煤长水短。如何破解“水困局”,开创水生态、水文明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我省实施了大水网建设,开启了治水兴水新实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
经过6年多的奋战,目前工程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一张覆盖山西全境的水网渐进织就。
——自西向东,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六大河流相互连通,多源互补。
——从南往北,黄河北干流线和汾河涑水河线两条纵向水道连通互济,丰枯调剂。
一条解渴山西的“生命线”
建设大水网,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补齐缺水“短板”
长期以来,山西饱受缺水之痛。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占全国2.8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的0.4%,人均水资源量处于全国倒数第二位;较之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的是,水资源的严重分布不均,水少、水脏、水远、水漏、水失等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缺水的另一面是,由于调蓄和引水工程缺失,长期以来,黄河沿岸的市县一直面临“守着黄河没水吃”的窘况。
没水何谈生存,又何谈发展?治水兴水,山西等不起、也慢不得。
摆脱“水之困”,首策就是开源。“十一五”期间,按照“西引黄河,东搞拦蓄”的构想,举全省之力启动“兴水战略”。标志性工程35项应急水源的建成运行,有效提升了我省地表水供水能力,水库蓄水量达到20亿立方米。
从宏观上看,全省境内地表水供需达到基本平衡,水问题已由“十一五”初期的地表水拦蓄不足,转为水资源配置能力问题。
构筑“水支撑”,需要“水之策”。2010年,省委省政府组织19个调研组对水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编织“大水网”战略成为了共识。2011年4月8日,我省全面启动大水网工程,目的是增强水资源调控配置能力,从根本上补齐山西缺水的“短板”。
大水网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网”呢?
“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是总体框架,通过670公里隧洞、330公里输水管道,将省内六大河流及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连通,构建覆盖全省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92个县(市、区)的供水网络。其中东山供水、中部引黄、辛安泉供水、小浪底引黄工程为四大骨干重点工程;按照规划,大水网建成后,全省总供水能力将达9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翻一番,地下水占比将从2/3降到1/3,彻底扭转我省不合理的用水结构。
“大水网建设,是新时期山西治水兴水的全新探索。”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说,“建设大水网,可有效解决我省调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区,用水户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问题,在空间上满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实现了‘远水’解‘近渴’,达到水资源最优全域化配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看来,山西大水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头,是全国水利工程的一大亮点。大水网的建成,不仅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输水线,而且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一条攻坚克难的“调水线”
挑战胜以往,创新寻突破,确保工程早日建成
对山西而言,大水网工程是个大手笔、大工程;而放眼全国,大水网工程是全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试点工程。
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张建中说,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隧洞总长670公里,超过此前全省公路、铁路、水利隧洞长度总和,且近半数隧洞埋深在地面500米以下,地形和地质结构复杂多变,施工风险极高,涉及的许多软科学与硬技术都是世界级的。
没有经验可循,就自己探索;技术难题挡路,就一一攻克。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然而我省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要得到黄河水的滋润,必须提水二三百米,同时面临扬程高、含沙量大、提水量大、取水口水位变幅大等技术难题,且国内外尚无可借鉴的类似工程实例,这些都对泵站设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泵站被称为整个工程的“龙头”。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重大技术问题课题攻关组,派出设计人员赴国外先进的调水工程学习考察,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咨询、论证。中部引黄和小浪底引黄工程泵站建设中首次在国内引进了美国及德国的先进理念,采用一泵多级叶轮代替传统的多个级站提水模式,既实现一次提水到顶的目标,又大幅度降低了泵站厂房的造价。
挑战胜以往,创新寻突破。
隧洞之长,是大水网工程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难点。由于重点工程近半数隧洞埋深在地面500米以下,部分隧洞需穿越煤层及泉域保护区等特殊地质结构区域,工程施工存在瓦斯、地下水多、岩爆等安全风险,常规武器、常规战术已经应对乏力,必须大胆创新。
以中部引黄工程为例,输水隧洞长383公里,平均埋深300多米、最大埋深近700米,不仅要穿越遍布的煤层、采空区和断裂带等,还要穿越黑茶山、贺家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穿越天桥泉、柳林泉、郭庄泉三个泉域保护区,工程规模大,施工地质条件复杂,在我省水利建设史上是少有的。中部引黄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成军介绍,为保证进度与质量,隧洞施工中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双护盾TBM,能实现掘进、渣土运输、吹填豆砾石、二次注浆等“一条龙”工厂化施工,还曾创造单月突破700米佳绩。
安全和质量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省水利厅创新招投标制度,吸引30多支具有一级资质的优秀施工队伍参与大水网建设;制定出台28项大水网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将工程建设任务逐项细化。针对隧洞工程施工,建设管理单位筛选36个安全风险点,层层管控,不留死角,保证数千名隧洞施工人员安全。
一条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大水网带来生态水、转型水,绿色转型后劲更足
今年是大水网工程建设的决战决胜之年,当下上万名工程建设者昼夜不舍,奋战一线,宏大蓝图也将逐渐变成美好现实。
吕梁市是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中部引黄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严重缺水问题,被誉为保障民生的“保底工程”和水利精准扶贫工程。这一工程建设尤为紧迫。
冬日,北风萧瑟。在保德县石?偻宕宓闹胁恳?乒こ糖磐范刹凼┕は殖。???÷。?然鸪?臁>菹ぃ?衲昴甑字胁恳?谱芨伤矶垂こ袒?竟嵬ǎ?滋ɑ?橛型?纤?诵校?018年主体工程完工。
有的工程在冲刺,有的工程已释放效应。大水网带来生态之水、转型之水,让各地绿色发展后劲更足。
在长治市,辛安泉供水改扩建工程主干线通水,实现了向潞安集团180项目和潞宝集团供水,是我省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中最先实现供水、最先发挥效益的工程。
在晋中市,东山供水工程关河水库至云竹水库顺利通水,上党地区的浊漳河水逆流而上开始润泽晋中盆地,这是大水网工程首次实现跨区域调水;运行后可以调五库之水,解五县之“渴”。
在运城市,小浪底引黄工程年底前首台机组将投入使用,黄河水将通过引水干线垣曲分水支洞,流向帝舜故里——垣曲县,用于灌溉、工业和生态,让当地摆脱缺水困境。
……
太阳又照在桑干河上,一川活水,千里波光,这场景已有20多年不见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桑干河大部分河道干涸,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过的浩浩荡荡成为记忆。
今年6月17日,我省启动桑干河生态补水工程,黄河水通过大水网“两纵十横”的第一横——万家寨引黄北干线进入桑干河,使黄河向永定河补水、向京津冀地区调水成为现实,对北京的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今年计划从黄河向桑干河进行生态补水1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7个西湖的水量。
“大水网”连通“小水网”。与此同时,为大水网配套的县域小水网建设也在健步推进,并正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小水网同步建成、同期受益”目标冲刺。
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水润三晋”指日待,“绿色山西”不是梦!
(记者 赵建军 范 珍 本报通讯员 王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