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弹指一挥间,五年砥砺铸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我区西北门户、新藏公路重要站点、阿里著名旅游胜地、白绒山羊主产地以及羌塘草原核心区的日土县,深入贯彻中央第五次、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西藏自治区和阿里地区关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紧紧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围绕把日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边防巩固、人民富裕的祖国西部边陲的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奋进,顽强拼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不断开创了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新局面。
五年来,日土县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奋力爬坡上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1亿元,比2012年增加1.25亿元;本级财政收入完成2712万元,比2012年增加157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46元,比2012年增加4626元。
班公湖码头和游船。
雪域神画,天际日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心下,在阿里地委、行署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古老而年轻的日土正展现出昂扬的斗志、蓬勃的活力和坚定的信心,昂首阔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康庄大道上!
项目建设带动强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是阿里地区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2015年,日土县整合各方资金9019万元,启动了甲岗边境小康村建设。实施92户民房主体建设及村民广场、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有49户200余名群众入住。借助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契机,村里还发展起了集体经济,其中砂石场吸纳群众就业近百人,每人年均增收约6000元。
在今年已经实现入住的日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孩子开心地吃着糖果。
在60岁的次杰拉姆老阿妈家里,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屋前还盖了暖廊,两层6屋的设计为全家5口每人提供了单独的房间。
“这个房子家里自筹了7万元,其余全部是国家投入建设的。我们村不仅盖起了新房子,大家也不再单纯地放牧了,我儿子就在砂石场打工,加上国家的政策性补助,全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次杰拉姆乐呵呵地说道。
五年来,日土县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自治区和地区政策倾斜、援藏资金支持等发展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县域经济腾飞的主要抓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纽带,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四年来共投入资金13.77亿元,使全县城市规模、品味、形象全面升级,多玛小城镇、甲岗边境小康村项目顺利实施,农牧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特别是创新城建理念,加大城建投入,将城市建设与城市经营有机集合,强势打造“高原边境旅游生态卫生城”,取得了显著成效。县维稳指挥中心、迎宾馆、民族文化广场、民俗商业街、教育路、迎宾路、南环路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新建“三房”118套,104户群众告别破旧棚户区,科学规划并着力打造行政区、商业区、住宿区、退休区、教育区等多个城市功能区,主要街道及区域全部实现有交通管制灯、有绿化,县容县貌焕然一新,县城规模大幅扩增,纵横交错的日土县城更具立体美感。
经过多年建设,日土多玛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全面竣工,二期工程顺利推进。完成了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和给排水管网安装、人行道彩砖铺设、道路新建和改建,建成多玛村扶贫综合楼、商品房各一栋,整合各方面资金842万元妥善安置拆迁群众12户以及710万元实施多玛乡休闲商业街土建和装饰安装。目前多玛小城镇已初具规模,靠前服务新藏线及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新藏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蓬勃建设中的日土县工业园区。
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持续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实现了县城至各乡镇通柏油路,13个行政村和各牧业点通乡村公路。解决了7405名农牧民、1300余名学校师生和1座寺庙的安全饮水问题,52380头(只、匹)牲畜的季节性饮水问题,农村居民供水保证率达88.7%。建成了农技服务体系、农牧综合服务、牲畜高寒棚圈等农牧业基本设施,为现代化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招商引资结硕果
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日土县认真落实“五放”“六支持”政策,不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提升服务水平等方式积极鼓励外地资金、企业或个人参与投资日土,成功引进西藏阿里沃尔鑫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清河县宏奕羊绒制品公司、唐山隆达骨质瓷厂等6家企业入驻日土,投资总额逾8亿元。
立足于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完成了《日土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编制一个旅游详规、健全两只旅游队伍、开辟三条旅游观光线路、抓好旅游四项工作、开发五个重点项目”的旅游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卫生城镇打造暨城镇综合配套建设年”“旅游城镇打造暨民俗特色城镇建设年”“生态城镇打造暨和谐人居环境建设年”及“日土县班公湖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不断夯实旅游基础,升级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打造以班公湖景区为核心,德汝度假村、日土民俗村、日土宗遗址、日土岩画为重点,219国道和环班公湖道路为枢纽的精品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现已成为日土金字招牌和对外宣传名片,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发上了旅游财。
依托白绒山羊资源优势,逐年加大政策资金补贴和畜群结构调整力度,抓“特色”、抓“质量”,推广“示范户”和规模化养殖,推进产业带、产业链建设,探索建立“基地+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群众发展白绒山羊产业的积极性和现金收入。
来自多玛乡多玛村的25岁姑娘格桑石确,今年成功应聘到了宏奕羊绒制品公司在日土县开办的雪域情羊绒加工厂务工,每个月管吃管住还有2700元工资。工厂负责人杜家林介绍,自2015年投产至今,工厂完成产值6500万元,上缴税收130万元,帮助日土县及周边地区农牧民群众增加羊绒销售的现金收入逾6000万元,此外还解决了30个就业岗位。
“很感谢工厂给我提供了这个就业机会,我要好好努力挣钱,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格桑石确笑着说道。
牧业改革开先河
生产增效群众增收
作为阿里地区的牧业大县,如何让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今天焕发新活力、切实增加群众收入,是近年来摆在日土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2016年,经过长期的调研和论证,一场牧业改革的风暴率先在多玛乡多玛村刮起。该村成立畜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启动了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试点工作。该模式的核心,是把过去单家独户、分散放牧的经营模式,转变为由村合作社统一调配和管理,将全村42户牲畜分8组,每组安排10—15名养殖能人负责经营生产,以记工分的形式结算劳动报酬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此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解放富余劳动力。
由于方式得当、措施有力,多玛村牧业改革在第一年便取得了成功。全年合作社畜产品总收入达到96万元,推出了藏式切糕、风干肉和酥油等特色产品,新建了36套高寒羊圈和24头牧用活动板房,购置了8套户用光伏电源及牧用生产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的牧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解放的富余劳力156人全部实现就业创收。
多玛村1组扎西桑?Q家里由于缺少牲畜,长期生活困难。牧业改革实施之后,他和妻子通过在合作社务工,两人全年收入达到了8000元,为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以前家里没有羊子,只能打些零工勉强生活,我都快对生活失去信心,”扎西桑?Q说,“现在有了合作社,我在家门口放牧就能挣到钱了,相信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深化多玛村牧业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开展丁则村牧业改革试点工作,探索积分制+年底股份分红的新路子,吸纳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牧区改革。”日土县农牧局局长米玛次仁说。
科教文卫共促进
社会事业百花齐放
走进日土县九年一贯制学校里,此起彼伏的琅琅读书声,回荡在装修一新的教学楼和设施完善体育场上,欣欣向荣的教学气息铺面而来。
“我们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的契机,巩固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现在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比起内地有的学校也不遑多让。”援藏干部、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武亮对记者说道。
五年来,日土县始终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稳定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狠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累计投入资金8567.54万元,实施了学校改扩建、硬化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新增校舍面积2.39万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馆面积5.57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价值613万元,新增图书9.3万册,全面落实“三包”“营养改善”等惠生利教政策,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加速发展学前教育,提前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行动”,完成均衡教育发展指标任务90%以上。
在日土县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前来做产前检查的日松乡德汝村孕妇次仁德吉。“以前很多妇女生小孩都是自己在家里生,现在医院条件越来越好,还能帮我们做产前检查和产后恢复,国家的医疗政策也让我们看病不用发愁,大家都愿意到医院来了。”次仁德吉抚摸着隆起的肚子对记者说道。
五年来,日土县积极构建以初级医疗卫生保健为龙头,以农牧区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完成藏医部、县卫生服务中心藏西医门诊综合楼新建,4个乡卫生院改扩建,13个行政村卫生室基本建设,着力改善了看病诊疗环境。加快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实现家庭账户核销率、资金到位率、县财政配套率、医疗费用报销率、群众收益率5个100%,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缓解。
2015年,县人民医院正式启动了一级甲等医院的创建工作,配备了新的医疗设备,增加了新的科室,全面提升诊疗、病历、服务“三大质量”。2016年,医院“创一甲”成功。
五年来,日土县按照区财政争取一点、县财政拨一点、文化资源整合筹一点“三个一点”,千方百计做好文化基础设施,大力传承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切实增强文化硬实力高度和软实力深度。5个乡镇文化站、18家农(牧、寺)家书屋和1所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持续释放正能量,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爱国爱教“五下乡”、彩色周末和文化广场活动有声有色开展,农牧民自发举办的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精彩纷呈,“送文化下乡”演进为“种文化下乡”,民间民俗文化等到有效保护传承,“谐巴谐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民间艺术团以本地特色民俗文化为素材,创造了一批富含本地人文特色的优秀作品。2016年,全县累计组织开展240余场次文体活动。
社会保障全覆盖
困难群众生活无忧
在日土县双集中供养中心,记者见到了正晒着太阳、转着经筒的54岁老人格桑次仁。2015年从东汝乡搬进供养中心的他,独享一间25平方米、带有家电家具和独立卫生间的居室,每天还有护理人员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让老人生活非常舒心。
“我患有严重的痛风,独自生活非常困难,来到供养中心后,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格桑次仁乐呵呵地说道,“今年4月,中心还带着我和另外6名老人,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了拉萨游玩,太感谢党和政府了,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日土县双集中供养中心是一项走在阿里地区甚至自治区前列的民生工程。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全面完善改进基础条件,建成了水、电、暖气、网络全覆盖,住宿舒适安静、附属功能齐全、环境卫生整洁、服务扶持到位、生活娱乐丰富“五位一体”的阿里地区首屈一指的供养区,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以双集中供养中心为标志,近年来,日土县持续加强困难群众关怀帮助,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截至2016年,累计落实国家投资2.31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55个,按照精准扶贫“五清、六有”摸底工作要求,最终确定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874户2808人。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50户591人,实现脱贫144户516人。2017年,全县脱贫任务170户619人和日土、乌江、多玛三个村退出摘帽任务已完成95%以上。
继续提前一步解决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实施积极稳健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全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城镇新增就业58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6人次。县委、政府拿出100余万元,为全县干部职工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狠抓生态求平衡
开发保护同步进行
日土县始终坚持开发保护两手抓、两不误,牢牢坚守“三条红线”,切实做好“三同时”工作,认真宣传环保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违法行为,提前介入环保审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自治区级生态村创建,逐步改善人居条件,下大力气开展重点区域造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树进沙退,班公湖湿地正式纳入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范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环境质量连年优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明显。
2017年,全县紧紧围绕迎接中央环保督查,深入开展环境问题清查整治,规范环评审批管理,正式施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网上备案制度,深入推进河长制,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河流全面达到III类标准以上,主要湖泊水质总体达到II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良好,污水排放监测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稳步推进,植被覆盖率巩固提升,羌塘管理站职能作用明显,未发生偷盗猎案件。
政通人和百业兴。2016年,日土县在阿里地区范围内成为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三项殊荣的县,县旅游局成为自治区全年唯一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的科级单位,县级领导班子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取得了全地区第三名,脱贫攻坚工作名列全地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