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王斌
8月21日,“长沙人才新政22条”落地,至今日整整100天。
百日来,在长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滚滚热潮中,2万余青年人才将自己的未来与这座城市紧紧绑定,用一纸户口作为示爱星城的最美情书;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海外人才投身长沙战略新兴产业……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业内人士看来,将这一百天放在更宏大的背景中,它或是长沙“人才磁铁效应”发力的一个新起点。
增速!
数以万计青年人才流入
今年来,在人才事业上,立说立行的“长沙速度”和求才若渴的“长沙诚意”给了关注者一次又一次惊喜——
6月21日,“长沙人才新政22条”面世;
8月21日,长沙16家人才服务窗口全面运行;
10月20日,“长沙人才新政22条”配套细则(办法)全部出台,形成了“1+5+27”的长沙人才政策体系……
与之相呼应的,是不断发力的长沙人才吸纳效应。
来自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中旬,全市人才服务窗口共接待政策咨询7.73万人次,受理各类业务办理1.43万人次。其中,公安窗口办理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2.18万人次,人才服务窗口受理高校毕业生租房和生活补贴1.36万人次。
相关人士指出,相比往年,此番来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极大提高。“如落户人数仅在人才服务窗口开放后的第一个月就超过2016年全年的4倍;申报租房和生活补贴的高校毕业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45%,为近几年平均占比的3倍。”
“58同城”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告》显示,长沙已进入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前十位的城市,位居第八,超越部分沿海发达城市。
聚力!
海归集中于战略新兴产业
10月28日凌晨,任小梅收到一条短信,她申报的“留学归国人员租房和生活补贴”业务已公示通过。这意味着她在长沙可以享受10万元人才补贴,分两年发放到位。
2006年9月,任小梅考入中南大学,在中南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公派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去年2月,博士毕业的任小梅踏上归国之路,5月入职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这家生物医药企业担任项目经理。
和任小梅一样,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海外人才选择来长工作。这一精英人群,正“出没”于长沙的哪些领域?
来自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4日,长沙共收到512人申报留学归国人员租房和生活补贴。“从行业分布上看,他们相对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科技环保、现代金融、新媒体、新材料、新能源、建筑等。关键词显而易见——‘创新创业’。”
人才多了,产业人才集聚了,行业竞争力也就水涨船高。今年来,华大基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长沙,航天中南先进光机电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投入使用,“湘粤港直通快车”开通,在中部率先实现“跨境一锁”快速通关……长沙创新、开放的氛围愈发浓厚。
引爆!
人才政策的联动效应势必愈发喜人
长沙靠什么吸引人才?又靠什么留住人才?
人才新政落地百日之际,在长企业、校园迎来了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长沙人才新政进企业、进高校”为主题,长沙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像母鸟喂食一样,将人才政策精准地送进企业、送进校园、送给人才。
在长沙高新区专场宣讲活动中,长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谭鞘特地找到市人才办工作人员报喜。
“去年在引进专家时,我们在家属安置、子女就学方面‘卡了壳’。因企业能提供的配套条件较少,所以十分遗憾地与两名有意向来长发展的业界‘大咖’擦肩而过。”谭鞘说,“今年,人才新政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安家、就业、生活方面的‘福利包’。我们明显感到,专家们来长沙安家落户的意愿更加强烈了。”这家科研院所性质的国有企业今年已引进1名高层技术管理人才、5名海外博士、11名硕士。
伴随“长沙人才新政22条”的落地,长沙人才政策与人才服务的齿轮紧紧咬合、加速运转。
更为可贵的是,长沙市委、市政府以人才新政为突破口,联动推出了“工业30条”、科技创新“1+4”政策体系、开放型经济“2+4”政策体系,打出了优化环境的一套组合拳。同时,以审批事项流程再造、窗口服务提速提质为关键,整合部门职能,提升办事效率,形成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政策联动效应,促进了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的进一步优化。
湖南华腾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泽平于2013年归国回乡效力长沙,是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他告诉记者,在长沙,这家年轻公司只用不到4年的时间实现了市值超10亿元。长沙给予他的惊喜远不止这些,“今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拿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给了我伸手邀约世界顶尖人才的十足底气。”
“我正着手从位于美国的名校、名制药公司引进10名人才组成的顶尖团队。这些高层次人才在美国已经生活无忧,但长沙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梦想平台。”邓泽平说。
相关人士预期,随着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高端要素不断汇集长沙,人才政策的联动效应势必愈发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