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了三年时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贫困发生率从24.1%降至8.7%,贫困人数减少62.86%,在去年全省51个贫困县参加的脱贫工作考核中独占鳌头。
“成绩单”如此光鲜,这个“国贫县”有何秘诀?近日,记者跟随当地干部下乡,他指着乡村公路两旁一排旧房子说,秘密就藏这里。
房子其貌不扬,多是村里的集体闲置房,不过里面倒是灯影幢幢、人来人往。看着记者一脸疑惑,当地干部笑着揭开了谜底。原来,江华县近年来引导307家小微企业进村,贫困户在村口甚至在家里实现上班,既能增收,又能照顾家人。家庭和睦有了盼头,脱贫摘帽有了奔头,村民们给这些企业取了一个充满爱意的绰号——“扶贫车间”。
小微企业进了村,脱贫走上快车道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交会之地,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扶贫车间”真能给江华脱贫攻坚带来明显变化吗?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大路铺镇洞尾村。这个村是瑶山里典型的贫困村,村民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年轻人背井离乡,老人妇女留守村里,脱贫艰难。
村口有家君贤皮具厂,走进去一看,车间里热闹非凡。工人刘玉凤在外打工多年,随着家里老人生病、孩子长大,前些年辞职回家。村里务农收入低,生计日渐窘迫。她告诉记者,“幸亏企业进村,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又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脱贫。”
她的一番话道出了厂里150余名工人的心声。他们大多是村里30多岁到50多岁的贫困户。过去,这些留守群体只能靠务农获得微薄收入,脱贫希望渺茫。
这个群体体量大,是脱贫路上的“老大难”,帮他们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全县脱贫的一大关键。怎么办?江华县党委政府煞费苦心。县委书记罗建华告诉记者,留守群体缺资金缺知识缺技能,只能靠就业扶贫,但大中型企业集中在园区,无法进村办厂。经过多次调研后,江华尝试引导小微企业进村,将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用工灵活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乡村,建立“扶贫车间”。
2013年,江华县设立1000万元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并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对进村办厂能安排100人以上就业的贸易加工企业,在物流运输、搬迁费用上给予50%的资金扶持;对优先使用村集体闲置房屋作厂房的,免费提供装修;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和达到一定就业时间的,给予企业500至1500元/人的岗位补贴;对企业购买设备的按购置费20%给予补贴。
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君贤皮具厂等一批企业陆续进村。罗建华介绍说,截至目前,进村的小微企业有307家,涵盖了皮具、塑料包装、制衣、电子、门窗、制香、食用菌等行业,其中用工100人以上的工厂8家,用工50人以上的工厂39家。
小微企业进村,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助推了江华的脱贫进程。三年前,全县有112个贫困村、10.34万名贫困人口。三年后,全县贫困人数减少了62.86%,在湖南省51个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江华2015年排第四名,2016年排名第一。“‘扶贫车间’功不可没!”罗建华告诉记者。
“扶贫车间”显神通,一举多得解难题
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已经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不过,当前产业扶贫也面临风险大、招工和就业难以有效对接等系列难题。江华县引导小微企业进村,在较大程度上化解了这些困难,给当前产业扶贫实践带来启示。
一是降低了产业扶贫风险。江华扶贫办金融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谢国成认为,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集中在农业种养加工,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普遍较大,抗灾能力严重不足。相比而言,工业企业抗灾能力则要强很多。
二是解决了扶贫企业招工难。这些规模不大的企业,由于受成本制约面临招工难,留住熟练工人更难,往往是厂房建好了、设备却闲置了、订单飞走了,企业正常生产和发展没有保障。君贤皮具厂的老板杨新宏告诉记者,现在进村办厂,“招工难”成为历史,企业规模逐年变大,也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破解了贫困户就业难。江华县县长龙飞凤是本地人,她介绍说,山里不少贫困户为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在家又无工可打,收入几乎没有着落。现在小微企业进村,优先招聘贫困户,村民在家门口甚至在家里就能上班。五月天服饰集团有12个“扶贫车间”,解决1200多名村民就业,普工人均月工资在2200元以上,熟练技术工月工资能达到4000元。
贫困户刘兴条的家距车间有6公里,考虑到他要照顾老人小孩,公司同意他将零配件带回家里加工。他说,“现在又能照顾家人,又不耽误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脱贫有保证了。”
据了解,307家进村的小微企业共吸纳5000多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龙飞凤认为,不能小看这5000多人实现就业,他们年收入过万,不仅自己能脱贫,还带动了整个家庭脱贫。
四是充实了集体经济收入。小微企业进村后,需要租赁土地、厂房等等,给集体经济空壳村增加了集体收入。
环保门槛要死守,安全事故须严防
不过,多名地方干部表示,小微企业进村,使得贫困户增收、企业盈利发展、村集体固定资产盘活、精准脱贫工作提速等多方共赢,但也有系列问题需得到重点关注,尤其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不容忽视。
务必做好监测监管,严防环境污染。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已经出现工业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事件。因此,在小微企业进村的过程中,既要把好“入口关”,防止鱼目混珠,防止污染企业进村,要对企业生产过程严密监管,防止出现污染。
务必抓好安全生产,防止安全事故出现。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生产隐患,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管,保障工人和村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加大就业技能培训投入,扩大培训人群范围。部分企业主提出,农村贫困群众年纪偏大、技能水平低,影响“扶贫车间”生产效率的提升。建议劳动部门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
进一步加大对“扶贫车间”的扶持力度。部分小微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原料、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希望政府能在合理范围内,对参与扶贫、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更多优惠政策扶持。(记者 邹云 周楠 阮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