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南 » 正文

全球报道:东西南北中 河南米字形高铁格局“初长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1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作为河南米字形高铁的枢纽,郑州东站每天发送旅客6.3万人。新华社/图  如今,从郑州坐高铁已经能够抵达国内24个省会城市,平均每天有6万多人从郑州东站踏上列车。  经常坐高铁的人不知道发现没,在郑
原标题:东西南北中 河南米字形高铁格局“初长成”

作为河南米字形高铁的枢纽,郑州东站每天发送旅客6.3万人。新华社/图

如今,从郑州坐高铁已经能够抵达国内24个省会城市,平均每天有6万多人从郑州东站踏上列车。

经常坐高铁的人不知道发现没,在郑州东站售票处,有一个以“李凤霞”命名的窗口。这是个特别暖心的窗口,对老年旅客尽量选靠近车门的车票,对农民工旅客推荐低价位的车票,对带孩子出行的旅客则尽量发售紧邻过道的车票……

【认真】

累计售票超70万张

无投诉、零差错

售票员售出一张车票平均用时40秒,但李凤霞只需要20秒。缩短20秒的背后,是她无数心血的付出。

为了熟悉工作,她总是随身带着一个iPad,闲暇时就在iPad上默画全国铁路客运运价里程结算站示意图,或者是查背车站站名。郑徐高铁开通之际,面对新的运行图,为了缩短旅客购票时间,她提前做足准备,将高铁线路上的大站小站、列车车次、时刻都熟记于心,在旅客说出目的地时,她的脑中已经有了最便捷的换乘车次,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查询时间,大大提高了旅客的购票速度。

车站为了更好地服务旅客,发挥李凤霞的能力,在第八售票处以她的名字命名设置了“凤霞值班窗口”,由她坐镇处理旅客在购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以实现“绝不让旅客带着问题离开窗口”为目标。

郑州东站开站4年来,李凤霞累计售票70万余张,没有一件投诉,一丝误差。

【暖心】

4年来帮旅客

垫付车费8000多元

“为什么没有票?是不是被你们铁路职工克扣了!”8月17日,得知去往沈阳北方向G1264次列车的车票售罄,一位旅客怒声质问在售票的李凤霞。

李凤霞的回答是,“先生,您别急。今天发往沈阳北的所有车次车票确实售完了。不过,我推荐您中转换乘,您可以先购买G4386次到天津西然后换乘G1205次到沈阳北,抵达沈阳北是14点36分,比之前您选的车次还节约了两个多小时呢。我查了下,这两趟车现在正好都有票。”

当时那位旅客一听就安静了下来,拿到票后还道了歉。

据了解,每年她帮助旅客上百人之多,4年来帮旅客垫付车费也有8000多元。

之前郑徐高铁即将开通时,为了让售票员第一时间能够胜任新线开通的各项售票工作,李凤霞利用点名时间带领大家坚持学习业务。后来郑徐高铁相关人员进驻前期,李凤霞还多次带领售票班组到中间站实地考察,对设施设备进行测试使用。

在她的带领下,售票班组从一支菜鸟团队变成了敢拼敢抢的“娘子军”,她带出来的徒弟参加技能竞赛总能满载而归。这几年里,李凤霞获得过2014年度“五一巾帼标兵”,售票班组也曾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高铁时代】

高铁通车里程全国第5

米字形大格局基本形成

据省发改委介绍,截至目前,河南省高铁通车里程达1118公里、居全国第5位,郑万、郑阜、郑太高铁和郑济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均已开工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大格局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一方面将实现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通高铁,另一方面将与国家快速铁路网有机衔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四面八方”轴带发展格局,郑州铁路枢纽地位和我省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巩固提升。

郑州东站党委副书记杨延明介绍,目前,从郑州出发坐高铁已经能够抵达24个省会城市,郑州东站从2012年的日均开行34趟列车、日均发送旅客3000人,攀升至现在日均开行352趟列车、日均发送旅客6.3万人。

数据的背后是高铁给百姓出行带来的变化,数据也见证着一批铁路人快速成长的历程。(首席记者 李江瑞)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