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宁夏 » 正文

全球报道:香园村!文化扶起脱贫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1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李忠勤和郭锐,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的“文化达人”,一个练书法,一个耍社火,用文化旺人气、攒心气、养志气,把优秀传统文化演绎成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12月5日,香园村一座青砖黛瓦的庭院,记

李忠勤和郭锐,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的“文化达人”,一个练书法,一个耍社火,用文化旺人气、攒心气、养志气,把优秀传统文化演绎成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12月5日,香园村一座青砖黛瓦的庭院,记者见到书案前凝神执笔的李忠勤,他说:“你赶得巧,今天抄完《毛泽东选集》最后一篇,全四卷107万字就完成了。”

李忠勤的家,四分之三的空间是书画室,条案上陈设着厚厚的手抄小楷长卷《毛泽东选集》,铺开可长达3500米。“抄写经典,不仅是为写字,这笔墨饱蘸的是感恩和崇敬。接下来,我要抄写新党章。”李忠勤说。

朴素古雅的书画室里,《朱子家训》《岳阳楼记》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书画条屏挂满了墙壁。在一堆书画裱件中,记者发现了一幅嵌名对联:笔墨纸砚忠承古国粹,竖横撇捺勤练汉字功。邻居吴国祥说,这副对联点出了老李的“忠”“勤”家风,也道出了这里崇文尚德的耕读民风。

李忠勤1967年出生在隆德县,受当地“工诗文、擅书画”的民风熏染,自幼爱好书画、篆刻等传统文化。16岁那年,他为生计所迫,放弃学业务稼穑,念念不忘书墨香。本世纪初,李忠勤一家响应移民扶贫号召,搬到罗山下,喝上黄河水,打的粮食装满屋子、堆到院子。“仓禀实”的日子,让他又敢“追梦”了。

2014年,李忠勤一口气种了够吃3年的小麦。2015年,他撂下锄头,提起毛笔,寄情丹青,抄写毛选,一写就是3年。

他还把住房扩建成教室,办起了书法培训班,免费招收十里八村的农村娃。学生们来上课,用的宣纸由文化馆提供,自己分文不花。只要学生写得不错,李忠勤就把字装裱起来展示,娃娃们受到激励,越写越带劲。

“只会敲键盘,提笔忘记字,就是抽空了汉字的灵魂。”李忠勤说,只有从小练书法,娃娃们才会知道汉字有多美。让他们写自强不息,写厚德载物,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能潜移默化地传承下去。

如今,香园村的年轻人多少都能挥毫几笔,过年写春联成为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亲友串门拜年时,大人会自豪地说:“瞧,这是我家娃写的。”

吴国祥就是这样一位自豪的家长。2007年,小儿子吴向宏以宁夏第十名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在西安工作,妻子是西安交通大学留校任教的法学博士。大儿子吴双宏中专毕业后自己做工程,妻子是宁夏医科大学的医学硕士。老吴告诉记者:“一个好媳妇富三代。儿媳妇学历比儿子高,肯嫁到吴家,看中的是男娃奋发图强的志气和勤劳朴实的家风。”已经过上了小康日子,56岁的吴国祥还是一如既往地耕种20多亩地,饲养30多只羊。

村民马叶叶的两个女儿,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分别考上重庆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美术专业,毕业后成为设计师和美术教师。马叶叶说:“我们两口子流转承包20多亩地,起早贪黑就是为了把娃供出来。”

家长比致富,娃娃比读书,香园村平均每家都有一名大中专生。考出去的学生们热心家乡的志愿服务,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黄宁,创办塞上明珠公益协会,凝聚了吴忠地区3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高考护航、环保宣传服务,帮扶5000多人次。

翰墨飘香涵养了志气,民俗社火则聚拢了心气。

12月6日,记者慕名来到香园村“郭锐文化大院”,当100平方米的高大仓库打开,上千件道具亮相时,村委会主任、高台社火第三代传承人郭锐掩饰不住自豪。

“人穷志不能穷,脱贫致富要有个精神头!”2010年,郭锐贷款购置了锣鼓、戏服和音响,租了一辆农用车,捣鼓起了社火队。自此,香园村“嗨”翻了天。

一到农闲,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吼秦腔、敲锣鼓、扭秧歌、划旱船、舞狮子……逢年过节,260名演员组成的香园村社火队,浩浩荡荡走村串户,把十里八乡闹腾得红红火火。

高台社火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这份祖传技艺,郭锐手把手地调教了一批年轻人。邵春玉和邵忠玉兄弟俩热情高、悟性好,成为高台社火第四代传承人。

“受惠于传统文化的良风化育,香园村人心向善、见贤思齐,移民群众体会到了勤劳致富带来的幸福和自尊。”大河乡党委书记李虎介绍,香园村是红寺堡区今年的脱贫销号村,全村560户人家,190户有了私家车或货运车,60户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蹲点连线

扶贫先扶志,人勤百业兴。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文化的扶志补脑、凝魂聚气、强心壮骨作用愈加凸显。

2014年10月,红寺堡建成了移民文化基地,挖掘了高台社火、烙画、剪纸、纸扎等一批文化遗产;打造了15个特色文化大院、90个文化示范户,732人入选移民文化人才库;培育了28支农民演出团队,其中,社火队吸引了2000多人参加。

红寺堡区有25个村被纳入自治区文化扶贫工程,建成或拟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集读书、上网、娱乐、健身于一体,把文化资源送到了群众家门口。香园村村民刘贤说:“大家都爱到书屋来,经常看看书,上上网,‘泥腿子’身上也有了文化味道。”

记者手记

李忠勤和郭锐只有中学文化程度,但谁会说他们没文化?

他们扎根乡土,心系庙堂;生活极简,精神丰盛。

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他们,大俗亦大雅。

不忘初心、不失本真的他们,大朴亦大善。

文化是什么?从他们身上记者看到,文化,是一种活法。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老祖宗教诲我们,“文化”的根本意义,不仅仅在其“文”,更在其“化”。

对于年轻的移民村庄,静水流深的文而化之,需要社会资源向文化建设倾斜,更要激活文化“化育社会”的“活的灵魂”,让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尚善、尚德、尚勤、尚俭的精神特质氤氲化入人们的生命。

人,就像散落的珠子,是文化这根柔韧的丝,串珠成链,聚构家园,给人归宿。(记者 凌雁)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