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稀老人的教育情结 ——记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村委会主任贡秋扎西
初冬,盐井。晌午的阳光洒落在奔流不息的澜沧江面,波光粼粼。
在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纳西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正背着手,漫步在街道上,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
老人名叫贡秋扎西,是纳西村村支部副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作为连任了三届自治区人大代表的他,每天出来转一转,主动了解村民们有何困难、需要什么帮助,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前段时间县里组织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我可是去好好学习了一番。”贡秋扎西微笑着说。虽已年过古稀,但他依然声音洪亮,“等我们村‘两委’班子学透了,就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
“前几天,自治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来乡里宣讲,告诉我们十九大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真是个好消息。”旁边的村民琼达迫不及待地说,“这些年来,大家托党的福,生活得很好,上个月,旅游局还给我们经营藏家乐的每户发了一万元钱,用于改造基础设施呢……”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子,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要求,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嗯,说得很好,琼达学习很积极嘛!”贡秋扎西赞许地点了点头,又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十九大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我特别赞同,相信以后我们的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有了知识,哪怕种地、做生意,你可能都比别人强上一大截。”
……
“张口谈教育,闭口讲学习”的贡秋扎西为何如此重视教育,这还得从他自己说起。
贡秋扎西是土生土长的纳西村人,家中靠务农为生。1946年出生的他,见证了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全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那时起,要入党的种子便在他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1972年,参加工作的贡秋扎西正式入了党,并被选派到徐中乡学习党规党章、党的方针政策等知识。
“那次学习让我获益匪浅,终身受益。”贡秋扎西回忆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和我们老百姓有关的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的习惯,人啊,得活到老,学到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入党后的学习,让贡秋扎西感觉自己的眼界变宽了,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是从那时起,贡秋扎西深刻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整个盐井地区只有一所小学——盐井小学(现为纳西乡中心完小)。如果孩子们要上中学,需要翻山越岭到芒康县城,前提是家庭条件允许。
考虑到这个问题,贡秋扎西提出了“在盐井一带建立一所中学”的思路,但受到了村里多数人的反对。大家的理由十分简单,“孩子都去上学了,地里的活儿谁干?”
为了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贡秋扎西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领着村里几个出去“见过世面”的人,挨家挨户走访做工作,逐渐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人不能只顾眼前,要多往远处看,才能少走弯路。”贡秋扎西常这样说。
“后来,我们多方协调,加上县里考虑到我们这上初中孩子多、路途遥远等实际情况,决定在盐井一带建立一所中学。”贡秋扎西说,“乡里专门选了一块交通相对方便的空地,建起了现在的盐井中学。”
这所西藏唯一的乡级中学的创办,极大方便了盐井附近乡镇求学的孩子,盐井一带尊师重教也蔚然成风。40多年来,从盐井中学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祖国发展建设发光发热。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对于村里没有上过学、没文化的人,村委会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大家学习国家出台的好政策,大家听得多了、懂得多了,对脱贫奔小康就更有信心了。”贡秋扎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