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苏 » 正文

全球报道:江苏海安开发区引导产业错位发展凸显竞争优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1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11月20日,以上海水星家纺海安有限公司为主营板块的上海水星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至此,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2家纺织企业成功登陆A股。开发区现代纺织板块动能强劲:今年1—10月,全区
原标题:海安开发区引导产业错位发展凸显竞争优势 “一主一新”,铸造发展强引擎

11月20日,以上海水星家纺海安有限公司为主营板块的上海水星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至此,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2家纺织企业成功登陆A股。开发区现代纺织板块动能强劲:今年1—10月,全区75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有49家销售实现增长,其中32家增幅达两位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构建差异化发展优势,引领园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负责人王荣贵说,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这一目标和要求,开发区加快构筑“一主一新”特色发展新格局。“一主”,即现代纺织业;“一新”,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

纺织业,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传统支柱产业。注重高端集聚,深耕转型升级,这里的纺织企业正变得越来越“时尚”。

在海安启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只见树木葱郁,绿草如茵,亭台楼榭间流水潺潺,锦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里虽是个印染项目,但绕行一圈既没看到烟雾缭绕,也闻不到刺激性气味。公司副总经理熊友根告诉记者,他们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了污水、锅炉余热循环利用系统,遏制跑、冒、滴、漏,同时在印染工序上采用自动输送料系统替代人工搅拌料,避免了污染物外泄。良好的生产环境吸引了不少国外客户,今年前11个月公司出口达6000多万美元,比去年增长35%。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观念。”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掌门人”储呈平眼里,对废弃物“吃干榨净”,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最大程度地挖掘了资源的价值。近年来,鑫缘依靠技术创新,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研究开发上屡屡出彩,比如利用制丝和制绵废水提取丝胶蛋白开发丝素护肤化妆品、从蚕桑生产副产物和废弃物中提炼叶绿素等天然色素用于真丝绸整理等。

作为现代纺织产业核心承载地,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常安纺织科技园规划中,定位高端化、差别化、特色化、链式化和环保化,对落户项目在投资强度、技术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设有“硬杠杠”,淘汰产能、落后设备的项目,一律免谈,先后拒绝多个投资达10亿以上的项目入园。开园5年来,落户企业有26家,其中纺织类项目23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目前已投产的有9家、在建12家,其余的年内开工建设。

聚焦“一新”,大力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诞生于机器人产业研究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智造转型,从智能制造中获益。

“人不愿干、干不了的,交给机器人来干!”福克斯集团是一家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原先3个车间用工最高峰达到1500人,现在产能扩大了3倍,用工却只有300多人,14道生产工序,自动化工序占11道。公司副总经理王晓成说,智能化生产实现了效率、效益双提升,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近几年,该公司用于智能生产线改造投入有1亿多元。

江苏威尔曼科技有限公司电梯控制箱玻璃制品加工产线用工量大,自从采用海安苏州大学先进机器人研究院“全自动丝网印刷产线解决方案”,用工减少六成多,效率提高2—3倍,全程避免人工干预,大幅提高了玻璃表面质量。传统人工工作方式无法完成的整幅玻璃表面油墨印刷难题迎刃而解,还满足了双曲面和3D曲面油墨印刷需求。相较引进国外成套设备,该自动化丝印产线每条线可节省费用100万元以上,按威尔曼公司3年内改造50条全自动丝印产线测算,仅此可直接节省费用5000万元以上。

“机器换人”的智能技术、智能装备,不仅给企业带来成倍的效率和滚滚红利,还掀起一股智能制造风潮,涌现出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海安第一股”联发集团的织造、印染、称料等传统工序实现了无人操作,效应倍显。西场街道一家建材企业用上了“高大上”的自动化码垛机器人,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多倍。目前,开发区已集聚53家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型企业,年产业规模达30亿元,先后为海安全县80多家企业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和机器换人升级。

近几年,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用于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建设的费用达3000万元,并设立1亿元产业扶持基金,鼓励高校院所的专业人才来园区从事智能研发、项目开发。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创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交大、苏州大学、常州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等已在园区组建了5家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建立研发中心,在服务本地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深度合作,推动本地产学研合作超过亿元,形成集软件开发、智能研发、智能应用于一体的智能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名、研发团队15个、专业技术人才72名。(丁亚鹏)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