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秋拉姆拿着用土盐和芫根拌在一起的饲料,“嗦嗦嗦……”不停地向山野呼喊。不一会儿,寂静的荒野草地热闹了起来,数百只野生马鹿,从各个方向纷纷聚拢过来。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警惕、犹豫片刻之后,最终还是围拢在固定的投食点四周,等候分享美味的食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让人惊叹,更传递温暖。
在317国道类乌齐县境内,“长毛岭国家级野生马鹿自然保护区”的宣传牌随处可见。顺着指示牌向类乌齐县长毛岭乡普琼村行进,初冬季节里,仍是松柏苍翠,溪水潺潺。不一会儿,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高原记者万里行”采访组,就到了“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毛岭管理站”,同时也是“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站”。
“保护区总面积为120614.6公顷,涉及类乌齐县桑多镇、长毛岭、卡玛多、类乌齐和岗色等5个乡镇。”类乌齐县林业局副局长罗淋介绍说。
一身藏青色藏式长袍,瘦高个,堆满笑容的向秋拉姆向我们走来,手里始终端着装有马鹿饲料的塑料盆子。
“因为现在是初冬,马鹿还不太多,到了下雪的时候,在保护站附近就可以看到几千只。”向秋拉姆说。
一位藏族“嫫拉”(老阿妈),一群野生马鹿,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不解之缘?
“在我15岁的时候,村里上山放牧回来的村民,带了3只刚出生不久的野生马鹿幼崽,听说母鹿已经死了,那3只就交给我养着。”说起她和野生马鹿的缘分,向秋拉姆的话匣子慢慢打开了。
“刚开始,我也是把它们当作玩伴,但后来,真的有感情了,把它们当成家里的一员。”
“4年以后,村里的大人们告诉我,该把小马鹿放归自然。”
“我生怕会有其他野生动物把它们吃掉,也很害怕它们不能自食其力。”
最终,3只小马鹿,在向秋拉姆和村民的“驱赶”之下,消失在家乡的荒野山岭之中。
那年冬季的一天,十几只野生马鹿下山觅食,出乎向秋拉姆意料的是,那3只小马鹿也在其中。
“它们还认得我,我就用糌粑拌上好多盐喂给它们吃。”向秋拉姆幸福地回忆。
从此,一个女人,一群马鹿,结下了情谊、达成了默契、定下了约定:每年夏季,马鹿们会在高山草甸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初冬时节,又成群结队陆陆续续跑下山来,它们知道,向秋拉姆就在山下等待着。
只要向秋拉姆“嗦嗦嗦……”的呼叫声响起,眨眼工夫,鹿群就会从山野草丛间冒出来。就这样,一晃40多年过去了。
时过境迁,人在、鹿在,约定还在。
向秋拉姆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县里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我不仅可以与鹿为伴,每年还有补助。”向秋拉姆提起这事儿很是高兴。
199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类乌齐自然保护区;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文件, 类乌齐自然保护区正式升格为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你们看看,这是我们护林员和管理员的宿舍,还有科研宣教和养殖救护用房、简易垃圾收集站,巡护步道、森林防火?望塔、饮水设施、太阳能光伏电站等基础设施现在都很齐全。”罗淋介绍说,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逐年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成立了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类乌齐县林业局合署办公,下设保护管理科、科研宣教科、综合办公室、公安派出所等科室。保护区范围内现有野生马鹿8000余只,比设立初期增长了60%。
15岁时的一次偶然“邂逅”,向秋拉姆与野生马鹿有了“无声约定”。从此,她与这些高原生灵相守相伴了48年。昔日的天真少女也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今年63岁的她,已经从野生动物保护员的岗位上退休,但她的儿子白玛泽仁和仁青泽培已经在“管护站”工作,从事着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工作:保护国家二级野生动物——马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向秋拉姆说,现在国家这么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她对“马鹿宝宝”们的未来已经非常“放心”,坚信家乡特有的这些生灵,永远会自由自在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山川草地之间。
采访结束临上车时,向秋拉姆手里拿着温好的奶瓶,嘴角挂满笑意,强烈要求记者一行去看看她刚收养的一只受伤的小马鹿……向秋拉姆是退休了,但她与野生马鹿的“无声约定”还在,她离不开这片保护区,同样,野生马鹿也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