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创业,服务农户,带动就业,促民增收。
目前,全区拥有自然人科技特派员3360人,法人科技特派员1500家。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办企业960家,组建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540家,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1730个,服务农户30万户,带动就业9万人,带动20万户农民增收。
邵宝平:解了村民的“心病”
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农田产量低,这成了村民的一块“心病”。
2010年,科技特派员邵宝平走进红崖子村。考察清楚村里的情况并咨询专家后,他决定带头种植温棚瓜菜。这年春天,他承包了村上的120亩沙地,建起了移动蔬菜大棚,探索采用膜下滴灌的方式试种甜瓜、西瓜、西红柿等果蔬,并雇当地移民来蔬菜大棚打工。原本不相信“沙地里能种瓜菜”的农民边打工边学技术,看着棚里绿油油的“庄稼”,心里的希望又渐渐生长起来。
邵宝平还成立合作社,带领当地移民种植沙漠甜瓜、辣椒、黄瓜等果蔬,将温棚种植搞得有声有色。两年后,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社员360户,带动红瑞村和红翔新村移民种植了700多亩瓜菜。良好的收益就像一颗“定心丸”,大伙儿坚定了依靠种植业增收致富的信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关学武: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彭阳县红河乡友联村,科技特派员关学武带领全村致富的故事广为流传。
关学武出生在友联村,家里世代务农。从学校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科技特派员。
2009年,关学武在红河乡第一个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建起20栋拱棚种植蔬菜,当年就获得近10万元的收益。牛刀小试后,他牵头成立了彭阳县顺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宁夏瑞桥农产品产销联合会,教授农民种植技术,带动周围2042户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几经发展,友联村建设了一批亩均收入过万元的改良温室和拱棚,并建成了万亩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果林基地。
如今,友联村成为彭阳县规模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示范村、辣椒蔬菜种植村。今年,友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11000元,居全县首位。
孙兆军:给村里的发展开出良方
同心县王团镇大沟沿村,受水资源匮乏的制约,全村长期处在贫困线下。2012年,全村3123人人均收入只有2350元,脱贫发展举步艰难。
2012年,宁夏大学教授孙兆军受自治区科技厅委派,成为大沟沿村的一名科技特派员。到了村子里,孙兆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田间地头。“我来这里,目的是要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为村里的困难问诊把脉,给村里的发展开出良方。”
针对村里严重缺水的问题,孙兆军成立了“博士科技特派团”,通过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了10多项旱作节水技术成果,建立了500亩自主研发的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和补水施肥一体化设备示范基地。多年撂荒的农田通过孙兆军的“科技魔法”,快速变成了高产田,每亩收入达到5000元。
5年来,孙兆军和他的科研团队,为村里争取资金近200万元,引进红葱、药材、甜瓜等新品种,培训村民2400多人次,全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2350元增加到了4560元。(记者 马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