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西 » 正文

全球报道:最后一个“钉子户”的悔与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3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曹任来这回“钉子户”当定了。与曹任来的“执拗”不同,邻居曹日泉和篁岭景区签了老房置换协议,从山腰旧村搬到山脚新村,借力景区开起了农家乐。搬离山岭:破败村变成富裕村现在远近的女孩都愿嫁过来,还有小伙子主

曹任来这回“钉子户”当定了。

与曹任来的“执拗”不同,邻居曹日泉和篁岭景区签了老房置换协议,从山腰旧村搬到山脚新村,借力景区开起了农家乐。

搬离山岭:破败村变成富裕村

现在远近的女孩都愿嫁过来,还有小伙子主动上门呢

“我在外面打拼十几年了。”70后曹日泉一早就开门迎客,“能在家门口挣钱,还真没想到!”

曹日泉的“晒秋客栈”守在景区入口处,随着景区的红火而“生意兴隆”。

曹日泉和曹任来都是婺源江湾镇篁岭村人,山腰的旧村已改造成篁岭景区核心景点。

旧村高挂山岭,以前路窄位偏,地贫人穷,村民不得不外出讨生活。

“我和老婆在温州打工16年。钱能挣点,但每年仅春节回家一趟。”曹日泉感慨往昔,“两个孩子只能扔在山上,由我老爹老妈照顾。”

景区开发,迁入新村让曹日泉一家进入了“新时代”。

新村前后,4排紧挨公路、三层的联排别墅,也是粉墙黛瓦——婺源全境“坚持到底”的徽派风格。

新村安置房每栋占地8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曹日泉幸运地“抓(阄)”到了前排,便开起农家乐——安置房商住两用:两间自住,一二层4间供游客用餐。

江西婺源是朱熹故里,山清水秀,古村遍野,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篁岭景区虽是“后生”,但近年来,凭不俗口碑俨然已成婺源旅游新的“形象代言人”。

今年更火。即使淡季,一天也有成千上万游客从曹日泉客栈门口经过。“春秋旺季,还要雇四五个人帮忙。”曹日泉脸上洋溢着喜悦。

“收入肯定比在外面打工高。一年……10万吧。”面对记者“刨根问底”,曹日泉“谨慎”选择着数字。“保守了保守了!”旁边村民作了“评判”,惹得大家会心大笑。因为大家知道,若租给别人,光租金一年就超8万。

有经营头脑的村民都利用安置房开起了餐馆、客栈。

“开餐馆、民宿的村民一年收入十来万不成问题。”村委会主任曹石泉说,“现在家门口能挣钱,谁还愿扔下老婆孩子背井离乡出去?90%以上都回来了。”

“就是老人也有钱挣了。像有的村民六十多岁了,包括曹日泉的父母,在景区做工,除除草,晒晒秋,搞个卫生,每个月就有近2000元的收入。”前些年也是一直“漂”在外面、现已成为篁岭景区业态经营部副经理的曹加祥在一旁插话说,“景区开发前,老人们全靠子女养,现在不用靠儿女,还能拿钱帮衬他们,家庭也和谐了。”

开发前,日渐破败的篁岭是周边数得上的贫困村,“以前姑娘拼命往外嫁。现在远近的女孩都愿嫁过来,还有小伙子主动上门呢。”和曹日泉一样,富起来的篁岭村民言语中透着自信。

疑虑声中:抢救式保护

在一个已有十余个4A景区且形成旅游垄断格局的县域市场,由一个“背景不深、财力不厚”的民企来开发一个偏远的颓败小山村,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但在搬迁改造之初,并非所有篁岭人都看好前景。

被称为“篁岭最后钉子户”的曹任来,就是“看衰派”的“突出代表”。

2009年,在景区开发之前,“挂”在半山腰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篁岭古村,虽说有文化底蕴,“颜值”也高,但偏僻闭塞,地里难刨食,还是地质灾害点,明显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青壮年跑光了,有能耐的纷纷外迁,留守山上的是经济较差或老弱病残者,100多户只剩68户,有些房子烂掉倒塌。

据统计,全国每天有几十上百个村庄消失。按此轨迹,多年之后,这座徽派特色的古村也将被岁月与白蚁吞噬。

正当半空心化的篁岭古村迈入消亡“倒计时”之际,土生土长吴向阳和他的股东团队,偏偏相中了这块村里人都嫌弃的“破地方”,斥资1200万元,拟以“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

但村民开始并不信任。“有的认为公司是骗子,不是来搞开发,是来采矿挖金的。”谈起往事,吴向阳董事长颇感无奈。

现在这些都已成笑谈,但当年的确困扰了开发改造。

曹任来认为自家房子质量好,走南闯北的“见识”更使他担心开发半途“黄了”自己吃亏,死活不愿置换产权搬到山下。

“当年共4户不愿搬,其他3户通过做工作都下山抓阄住进了安置房。”婺源县委书记吴曙说。

唯有曹任来,各级干部把他家门槛踏破,亲戚朋友也劝,都搬不动他这颗“钉子”。

当初不仅村民有疑虑,社会各界也不乏质疑:先将村民迁出,对现有房子修缮改造,甚至把一些老房子异地搬迁到篁岭安置——这样算不算古村落保护?这样改造后的古村落是死去还是重生?是虚假还是原真?有何前途?

“看衰派”并非没有“理由”:在一个已有十余个4A景区且形成旅游垄断格局的县域市场,由一个“背景不深、财力不厚”的民企来开发一个偏远的颓败小山村,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等看笑话”的大有人在。

篁岭重生:“钉子户”悔青了肠

生意好,安置房也升值了。前排每套已从9.8万元升到100万元以上,后排的也有七八十万呢

“怪自己判断失误!”仍住篁岭旧村的曹任来给我们倒水,毫不掩饰后悔当这个“唯一的钉子户”,言语中满满是对搬到山下邻居们的羡慕,“随便哪家每年都挣十万二十万!”

“生意好,安置房也升值了。前排每套已从9.8万元升到100万元以上,后排的也有七八十万呢。”曹加祥也为曹任来惋惜。

2014年篁岭景区正式开业。第二年,游客就突破45万人次;篁岭村人均收入则从开发前的3500元升到2.6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升到10.66万元。今年,游客将突破100万人次。

看着游客量噌噌噌往上涨、山下邻居们收入节节攀升,独守山上的曹任来如坐针毡。

他很想跟着下山,但已错失“良机”——景区正想找人回迁恢复古村活态呢。

徽派建筑,实木装修,顶层三楼也是篁岭的“标签性”风格——阳台外伸出一排晒秋用的杉木。曹任来老宅果然质量不赖。

好在景区没有“以怨报怨”,租下曹任来的二三楼,并安排他和妻子到景区上班,两人年工资五六万。

“希望景区越办越好,我也好好在这里干。”曹任来很直率,仍在遗憾自己的“判断失误”:“真没想到景区能这么火!”

的确,不少人像曹任来一样,料不到修缮后的篁岭能从遍地4A景区的婺源“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婺源旅游龙头。还接二连三获得“中国传统村落”“最美中国符号”“中外最美外景地”等一个个称号。

“一项保护开发让濒死老村脱胎换骨、新村欣欣向荣,篁岭这个奇迹值得剖析!”江西省旅游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赵彤点评说。

成功密码:打造“命运共同体”

这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公司仁慈,而是你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

从“等看笑话”到“创造奇迹”,篁岭景区成功“逆袭”的秘诀是什么?

“其实没啥秘诀——但如果没有‘命运共同体’思维,景区不会有今天。”坐在修复后古韵十足的篁岭老村“议事厅”里,吴向阳沉吟着说,“这不是空话套话,而是我们一开始就确立的理念:景区发展必须与村民绑在一起,必须‘合作双赢、共融共赢’!”

“请看看这个片子。”为“证明”自己所说共赢理念之“实”,吴向阳当场播放了反映篁岭老村变迁“涅??重生”的纪录片:从危旧破败到美不胜收,从穷困凋敝到生机勃勃,从疑虑挑刺到点赞追捧……通过鲜明的前后画面对比,一幅“古村落保护开发+乡村振兴”“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图景的确让人印象深刻。

看过纪录片,吴向阳领着记者近距离感受今日篁岭。

改造后的篁岭修旧如旧,保持了古村“原真性”,还激活了晒秋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

徽派古民居像布达拉宫般依山势错落铺陈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晒秋美景、参天古树、梯田层层……随手一拍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乡村画卷。

数百米“天街”穿村而过,古巷两旁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宛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天街”上的游人如织,移步换景让游客觉得眼睛都不够使,呼朋唤友拍照留影。短短几年,游客的青睐使这里成为寻找乡愁的“网红”。

“周末游客破万。”吴向阳“轻描淡写”的语气中透着自豪,“对面梯田绿绿的就是油菜苗。春天看油菜花更火爆,每天两万多人。”

记者暗暗一算,游客破万光门票就有100多万进账;景区里还有商铺租金、民宿等其他不菲经营收入。“外观古朴、内在现代,精品民宿最贵一晚要好几千,周末还一屋难求。”吴向阳笑着说。

“与常见的‘救济式扶贫’不太一样,我们这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吴向阳一边把我们引入一栋雕梁画栋的古宅,一边说,“即让村民直接参与进来,与景区一起成长。”

五桂堂里,一名大嫂正在做清明?、年糕,现做现卖。

“这是古村活态的呈现,我们正在鼓励部分村民返迁,让古村更有烟火气。”吴向阳说,“我们象征性收点租金,经营收入都归他们。”

“像这大嫂,每天至少有几百块收入。”吴向阳不厌其烦地解说“共融共赢”理念,“公司不能一网打尽,我们只挣中高端的钱,村民能做的,要让给他们去挣。”

“这个祠堂,请的是一流古建修复师……”修缮后的篁岭古村有如徽派建筑大观园,一幢一风格、一屋一品位,令人目不暇接。吴向阳边介绍老村的改造故事,边继续“推销”篁岭的“发展理念”——

“一定要考虑村民的利益,让村民在景区发展中获取红利。这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公司仁慈,而是你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

吴向阳列举了共融共赢、“命运共同体”思维的坚实“数字支撑”:安置村民建了3层联排别墅68套、老年及单身公寓24套;公司每年付给村民上百万元资源费、流转费;安排160多名村民在景区上班;投建农贸集市供村民设点经营;景区丰沛的客流让村民开起农家乐、民宿……

实际上,篁岭景区不仅富了篁岭村民,其发展红利已辐射到栗木坑、晓容等周边村庄。

“农民是很现实的。”在乡村旅游市场摸爬滚打10多年,吴向阳显然“悟”到了问题的关键,“百姓不支持,景区生存都困难,更甭提发展。他们从发展中受益,就会从疑虑者、反对者变成拥护者、守卫者。”

“江西财经大学专门来调研,长篇分析报告总结出‘篁岭模式’。”吴向阳说,这两年,篁岭“意外”地成了“正面典型”,成了学习或研究如何搞好古村保护开发、乡村旅游如何转型升级、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的标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

“我的目标是‘村’‘景’融合,让它们成为一个新社区,成为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吴向阳说。

“富起来的村民现在叫吴总‘村长’了。”从小在篁岭长大的73岁村民汪志元觉得生活从未如此滋润,“我家也买辆‘大众’小汽车。”

“用不了两年,篁岭就能成为婺源最富有的村;5年内,成为江西省最富有的村!”吴向阳信心满满。(记者谢锐佳、李兴文)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