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宁夏 » 正文

全球报道:农村文化兴,“点靓”好家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3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12月26日,固原市原州区“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暨第七届群众文艺汇演座无虚席。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层层选拔,11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选送的声乐、舞蹈、小品等22个节目参加汇演,以不同视角、不同形

12月26日,固原市原州区“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暨第七届群众文艺汇演座无虚席。

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层层选拔,11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选送的声乐、舞蹈、小品等22个节目参加汇演,以不同视角、不同形式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为群众奉上文化大餐。

演员技巧娴熟,节目精彩纷呈,若不是主持人介绍,谁也想不到22个节目多是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服务活动室、农民文化大院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演员几乎都是农民,不少节目的主演人员是“兄弟档”“姐妹花”“父子兵”。

幸福生活是什么?是每天忙碌后能和舞友一起谈天说地、交流技巧,是心中的烦闷在酣畅淋漓的舞蹈中烟消云散。由感而发,中河乡黄沟村村民胡小凤和同村姐妹们在乡文化馆老师指导下编排了舞蹈《幸福中国》,将其搬上舞台。

胡小凤2013年加入村里的文化队,当时队里年轻女性只有两人,可以施展的天地无非村中唱戏用的夯土舞台和篮球场。如今,黄沟村建成了宽敞明亮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一应俱全,农闲时跳舞锻炼成了妇女们最喜爱的活动,舞蹈队成员增加到近30人。在胡小凤的鼓励下,她的妯娌加入了村舞蹈队青年组,婆婆、大嫂、三嫂加入了村舞蹈队老年组,一家人“你方舞罢我登场”,其乐融融。

因为父亲是秦腔迷,张易镇盐泥村的王宗校、王宗礼兄弟从小耳濡目染,醉心秦腔30多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聚在村头巷尾自娱自乐唱秦腔的人越来越多,两兄弟和同村的王永固、牛平合作成立了文化大院,吸纳王琳子、李荣辉等爱好文艺的村民定期排练,在发展秦腔自乐班的同时组织成立小品团队,根据村民故事编排话剧小品。

当日,由王家兄弟一众人编排的,旨在倡导新时代婆媳关系的《有钱没钱都是妈》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获得汇演三等奖后,王宗校、李荣辉开心不已,现场编排了一段快板书:十九大,刚开罢,党的政策落地下,农民精神面貌好,农村风貌变化大,条条道路修得通,村民个个实心夸……

谈到和家人、亲戚一起参加村中文艺活动的感受,王琳子一口气说出一串:“生活习惯变好了,相互理解加深了,全家身体康健了,致富劲头越大了。”

固原农村文化“点靓”家风的一个个故事,是宁夏强化精准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脚注。

今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文化发展。针对文化小康的短板和瓶颈,自治区党委、政府配套专项资金6090万元,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全力支持宁夏贫困地区606个村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服务活动室、农民文化大院三级文化阵地建设。可供演出的空间大了,演出设备、乐器全了,镇镇有比赛、村村有歌声,爱好文艺的农民全家上阵、“各显神通”成了常态。

与此同时,全区以“上”“下”结合的方式培育农村文艺骨干:将606个村文化专管员“调上来”精准培训,开展集中调训,就设施管理、设备使用集中讲解,对各项目市、县分别对专管员进行业务培训、技能提升;安排专项资金近650万元,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活动,对700多名专业院团文化工作者及志愿者开展各类文艺培训后“派下去”全覆盖基层,培养出近200余名文化业务精英。

农村文化阵地“软硬件”的同步提升,提升了农民脱贫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

“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让我收获自信和自尊,参加村外的文化活动让我敢于交际敢于表现。”胡小凤说,现在她跟人说话底气足了,声音大了,“最重要的是眼界更宽了,对未来发展更有想法了。”(记者 朱立杨 王 洋)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
English  | 简体  | 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