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7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第三期台湾导游证执业岗前培训正式开班,共43名台湾资深导游参加。
这是平潭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又一大突破。为吸引台湾导游来平潭执业,平潭专门出台优惠政策,为两岸旅游业的合作注入新动力。
自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正式揭牌以来,围绕“一岛两窗三区”的战略定位,平潭片区在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为福建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这是一组反映平潭片区改革创新举措的数据——目前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77项,实施率达82.3%,累计推出11批次12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55项。
金融创新,迸发虹吸效应
位于金井湾商务营运中心的金融产业大楼,已吸引福建华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交易场所清算中心、平潭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一大批金融企业入驻。
这是从无到有的突破,短短2年多时间,平潭金融产业迸发虹吸效应。特别是两岸合资的华创股权投资基金、台资外币股权投资基金、台资保险公司等入驻,逐步形成以基金、创投、资产、资本等为主的特色两岸金融产业集聚区。
统计数据反映着实实在在的变化。截至去年10月底,平潭综合实验区两岸特色金融集聚区共有金融及类金融企业1510家。其中,金融机构41家,类金融企业1469家,率先完成金融产业2020年计划目标。
为何能从无到有,迅速聚集金融产业?“以自贸试验区为抓手,频频推出金融创新举措,在两岸金融合作、跨境融资、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金融业务创新亮点频现。”平潭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平潭片区已推出28项金融创新案例,吸引更多金融及类金融企业入驻。
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业集聚,是平潭片区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的一个生动实践。
政策叠加,做大做强产业
结合“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政策叠加优势,平潭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去年2月底出台“5+2”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方案,优先发展旅游文化康体、金融、航运物流、建筑、风能产业和重点培育会展、电子信息产业。去年前三季度,全区特色产业新增企业1254家,占全区新增企业67%;特色产业落地项目67个,总投资额673.07亿元,去年1—9月完成投资103.22亿元;贡献税收共计19.19亿元,占全区税收收入的50.29%。
如何做大做强产业?首先要建渠道、建载体。为此,平潭片区完善功能性平台,依托台湾创业园、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上线试运营“台品购”平台,助力两岸特色金融集聚区发展;开工建设对台邮件处理中心、国际海洋产业园等一批新项目……
自贸创新带来新契机,平潭新兴业态蓬勃发展、遍地开花。以跨境电商为例,平潭片区在全省率先建成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率先试点开展了跨境电商一般出口、保税进口、直购进口等业务。去年1—11月份,全区跨境保税进口货值1.61亿元,同比增长275%?出区58.28万票,货值1.43亿元,同比增长292%?直购进出口3.07万票,货值1226.8万余元。
体制创新,提升营商环境
平潭是“闽台合作交流窗口,国家对外开放窗口”,“两个窗口”的定位需要平潭做足开放这篇大文章。
“对台对外开放需要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为此,我们对标国际,以自贸创新为抓手,建立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有力促进开放开发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平潭这片改革的沃土上,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三减二化一提升”成为改革典型。2016年底,所有区直部门单位从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入手,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全面“瘦身”行政审批前置、环节和时间。“减”的是前置、环节、时间,“加”的则是模块、标准,如此一来,运转效率普遍提升30%至60%。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平潭片区开放开发的“必修课”。继投资体制改革2.0版本、平潭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举措落地开花后,平潭片区实施企业“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进一步简化登记程序;大幅削减工商登记前置许可事项,仅保留34项,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组建“智慧岛”管理服务中心,整合法人、经济信息等六大领域数据基础,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
优化体制机制创新,还体现在加速通关便利化改革,实现贸易便利化。平潭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行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推出“先验放、后报关”“行业协会总担保制度”“动植物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