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正文

全球报道:技能大师郑晓明!一把焊枪 一拿就是37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4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技能大师郑晓明:  一把焊枪,一拿就是37年郑晓明(右四)与工作室部分成员在一起。记者周尤摄  刚入行时,有人问郑晓明:“一把焊枪,你能搞出什么名堂?”  郑晓明用37年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技能大师郑晓明:

一把焊枪,一拿就是37年

郑晓明(右四)与工作室部分成员在一起。记者 周尤 摄

刚入行时,有人问郑晓明:“一把焊枪,你能搞出什么名堂?”

郑晓明用37年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凭着手中这把焊枪,扛回了“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由他担任负责人的“郑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也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学徒变大师 37年初心不变

1963年12月,郑晓明出生在安徽凤阳,父母都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工人,1970年,随着工厂搬迁,只有6岁的郑晓明跟随父母来到了山城重庆。

1981年,年仅17岁的郑晓明刚走出高中校门,就追随父辈的脚步进入了同样隶属于兵装集团的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当起了模型工。后来听说焊工收入更多,郑晓明又转入焊接工种当学徒。

初入行,郑晓明并不太喜欢这个工种,打算学满几年便转行。那时他吊儿郎当、迟到早退是常有的事。“因为年轻,我并未把这份职业放在心上,后来因为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郑晓明回忆那是在1982年,也就是自己刚入行的第二年。

“那时公司的天然气管道破裂,我和另外7个人一同参与抢修,公司要求在中午12点前修好,以便职工下班做饭。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修,破裂处的管道全部焊接好,可是天然气一通,我负责的部分出了岔子,让下班的工人们开不了火,做不成饭。”郑晓明清楚地记得,当天几百名职工围观他抢修,各种埋怨铺天盖地,“还是电焊工,一根管道都焊不好。”

羞愧难当的郑晓明暗下决心,好好钻研,一定要把电焊的手艺做精做好。

自此以后,郑晓明茶余饭后的闲谈溜达没了,一有空闲,就找废旧管子练习焊接,那些从前死都记不住的部件开始如数家珍,就连家里的墙上都挂起了焊接原理图。

手中的焊枪,一拿就是37年。他自己也从菜鸟变成了技能大师。

攻坚克难 团队的“定海神针”

2017年7月3日,白俄罗斯在首都明斯克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独立日,而“大江造”战车也在此次阅兵式中亮相。

“电视中看到从我们手中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国际大舞台上亮相,别提多带劲儿了。”郑晓明的徒弟、工作室的骨干专家、焊接工程师黄胡林全程参与了白俄罗斯阅兵式战车的焊接工作。

“阅兵用的战车要求特别高,外观如有明显的焊接痕迹是过不了关的。”黄胡林回忆,由于当时的焊接技术还未达到要求,郑晓明立即召集工作室的成员进行技术攻坚。

“碰到急难险重的活找师父准行。”黄胡林说,师父从来不讲条件,总是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为了制造出满足白俄罗斯阅兵要求的战车,郑晓明带领工作室的骨干人员,起早贪黑研究焊接工艺,经过1个半月的加班加点,团队将一套已经闲置了七八年的焊接设备进行改进,成功将“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技术首次运用到了高强度的装甲板上,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焊缝余高从以前的2毫米,变为0.5毫米。

一点几毫米的改变,是郑晓明等人用夜以继日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接到任务时正好是春节期间,每天在偌大的车间里,外面寒风凛冽,里面高温高压,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忍受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不仅如此,电焊产生的火花,落在皮肤上就烫一个水泡,很多焊工还因此患上了皮肤病。

“那些苦都不算什么,只要圆满完成任务,就值了!”用一把焊枪诠释着一名技术工人的崇高价值,郑晓明的人生,因四溅的焊花而格外绚烂。

培养人才 带出百名焊接高徒

“师父除了是出色的工匠,还是一位好老师。”黄胡林说,像他这样在郑晓明的培养下成长为焊接能手的人大约有100多名。

郑晓明介绍,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新产品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目前,工作室的骨干人员共有11人,其年龄结构为‘6789’,即60后、70后、80后和90后,他们都是业界精英人才。不仅如此,团队里还有3名女焊工,都是高级技师。”

大江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自豪地说:“工作室除郑师傅外,其余成员获各种荣誉累计有六七十项,工作室的荣誉墙已经放不下了。”

“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郑晓明看来,已经55岁的他,在行业内获得了各种荣誉,现阶段要追求的是如何在岗位中发挥最大价值,力所能及地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

为此,郑晓明积极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作用,联合高职院校对外开展培训、技术交流,参与社会活动。据了解,工作室每年承担焊接操作培训课程500课时以上,还协助公司组织选手参加国内外各种职业技能大赛。

谈到未来,郑晓明目标明确:“干到干不动为止,教到教不动为止!”本报记者 周尤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