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宁夏 » 正文

全球报道:“牛村”成长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23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尚未消融的积雪依旧覆盖着村子的大多数土地,和蓝天一起映衬着村庄的静谧。  偶尔传来几声“哞哞……”的牛叫,成了山里的主旋律。  彭阳县红河镇文沟村,因为牛而兴旺。  指标上涨  每家平均一头牛的时

尚未消融的积雪依旧覆盖着村子的大多数土地,和蓝天一起映衬着村庄的静谧。

偶尔传来几声“哞哞……”的牛叫,成了山里的主旋律。

彭阳县红河镇文沟村,因为牛而兴旺。

指标上涨

每家平均一头牛的时候,过的是啥日子?

“地是薄地,糊口都难,家家户户穷。”文沟村村委会主任柳生智说。

在文沟村的村民看来,牛是衡量贫富的“硬指标”,大家都梦想着多养几头牛,那就是银行里的“存款”。

一头,两头,三头……不少农民努力地在增加着牛的数量,但有些力不从心,文沟村牛的存栏总量发展缓慢。

“缺钱!”村民兰忠保说,这是让农民备受困扰的难题。

2010年以后,彭阳县在养殖业方面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手里开始有了资金,牛的存栏数逐渐增加。

“尤其是近几年,有了金融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农民贷款越来越方便,有钱买牛育肥了。”柳生智扳着手指算起来,“2014年养牛1400多头,2017年养牛2000多头,全村1800多口人,平均每人拥有超过一头牛。”

循环经济

牛多了,牛粪也多了,在文沟村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连锁反应”。

牛粪肥田,地膜玉米产量增加,喂牛的草料多了,牛的数量跟着增长。

2014年起,文沟村的饲草开始紧俏起来,村民们纷纷从周边地区外购饲草。

“一家一头牛的时候,饲草料没法处理,有些都烧柴了,现在喂牛还不够。”村民兰林发说。

牛粪用来肥田还有剩余,这些年,文沟村建了100多座沼气池,用牛粪做原料生产沼气。

牛粪多了,土壤肥力增加,饲草产量提高,牛存栏数增长,牛粪持续增多,村民们用上清洁能源……一个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在文沟村成型。

“大户型”

近两年,文沟村的牛纷纷住上“大户型”,100平米左右的牛棚都算小的。

“我们家的牛还住三居室呢。”村民兰林发说,自家原来有两座牛棚,今年又新盖了一座140平米的牛棚,混凝土地面,政府补贴1.4万元。

“再过半年就有至少8头小牛犊出生了,要让小牛娃子搬到‘新房’里去。”兰林发乐呵呵地说。

文沟村的村民在牛棚的建设上你追我赶,不甘示弱。

村民兰林科养牛数量从2016年的10头增加到去年的17头,年收入6万多元,前不久又新盖了一栋100平方米的牛棚,也拥有三栋牛棚。

“牛多了心里踏实。”兰林科说,他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达到20头以上。

村民兰金库原有11头牛,又新盖了牛棚,领到6000元的补助,打算再进几头牛育肥,跨入村上“20头牛俱乐部”。

多制“草罐头”

2017年,是文沟肉牛养殖的“质量提升年。”

“喂牛要讲科学哩!”村支书兰武英带着村干部,配合彭阳县农牧局的工作人员带动村民建青贮池,将玉米秸秆制成青贮饲料。

村民余买言丈夫在外务工,自己在家养牛近20头,2017年收入6万多元。去年9月,在村上的帮助下建了青贮池,把家里10多亩玉米全部做成青贮饲料。

“去年村上新成立了合作社,草料不够的话,有合作社帮忙联系购买。”余买言说。

“青贮饲料是‘草罐头’,消化吸收好,营养丰富,牛爱吃,育肥效果好。”兰武英说,已经有54户村民建了青贮池,共腌制青贮玉米9100多方,肉牛育肥的产出比明显提升。

“你看我们村子,到处是新房、新牛棚。”村主任柳生智特意指着村部停放的一台大型铡草机,对记者说,“2017年我们村腌制的青贮饲料最多,农牧局给我们奖励了这台大铡草机,一天能粉碎50亩地膜玉米,做青贮饲料的效率更高了。”

文沟村,越来越有“牛村”的范儿了。(记者 丁建峰)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