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6大常规骗局 遇到“要钱”及时拨打110
都说商人精明,姚先生在家也常以“防骗专家”自居,常常提醒家人要当心社会上的各种骗术。可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当诈骗团伙事事考虑周全,为其“私人订制”好一场布局严密的骗局后,他仍是一头扎进去无法自拔。所幸家人发现及时报警,全家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辛苦钱,才没有被骗走。昨天,在吴中公安分局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新闻通气会上,办案民警公布了一套诈骗团伙精心炮制的“剧本”,并邀请心理专家详解如何防骗。 市民收短信误点链接 银行卡被盗刷
案例一:为省机票钱,两千元打水漂
5月19日,在横泾一家机械公司上班的张先生有去南方出差的计划,老板特地关照打“飞的”时尽量为公司节省成本。当天,张先生通过“百度”搜索,发现一家“上海票务网”的打折机票比平常要便宜近300元。再查看其网页,图片鲜明,文字详实,很像一家正规的购票网站。于是他向老板请示后,通过该网站购票,在打开购票窗口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及手机号码后,点击购买了一张飞往目的地城市的机票,不多会,他收到了一条短信,提醒他填写的身份证信息不正确,且短信结尾还有“不要相信任何电话通知到ATM机或网上操作退款以防止受骗”的“友情提醒”。
网站的提醒很贴心,张先生也很放心,虽然坚信自己不太会输错号码,但还是打开网页再次确认,果然发现身份证号码填错了一位,于是进行退款操作。没多会,他收到一条退款将在72小时内到账的通知。张先生心里踏实了许多,便再次在该网站进行支付完成购票,在等待购票成功确认时,一名自称该网站的男子给他打来电话,表示他有输错信息的记录,已无法购票,建议其上其他网站购买。张先生开始警觉,又一次打开该网站,发现已无法打开,对方的联系电话也无法接通,自己已支付的2000元机票钱打了水漂。
案例二:丈夫疯狂转账,妻子报警
4月14日上午,姚先生与妻子唐女士驾车回公司途中,姚先生接了一通电话,随即突然下车,直奔银行,唐女士怎么打电话,都无法接通,而银行发来的转账短信,一条接一条出现在她手机上。
姚先生接到的这一通电话来自“苏州市公安局”,号码为“0512110”,苏州区号+报警电话。在他心里,公安是“威严的部门”,不会乱开玩笑,之后通过114查询来电显示的多个固话号码,也确认为“苏州市公安局”电话,他就深信不疑了。在确认完“身份”后,对方告诉他,用他身份信息开户的银行卡在深圳涉嫌洗钱,已被通缉,且属于国家二级机密,不能告诉任何人,而一旦法院判决下来,刑期“在20年以上”。如需自证清白,将自己的嫌疑人身份转变为受害人,必须接受电话录音笔录及资金调查,如此,他根据对方的要求,一步步将家中的所有资金,全部转入自己的一个银行账户中,并开通了网银。“钱还在自己的账户,不是别人的账户,我清清白白,也不怕查。”姚先生说,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是昏了头,若不是妻子及时报警,民警帮助冻结了账户,全家的积蓄就被骗走了。
无独有偶,4月9日,在南环桥批发市场做生意的老张也遇到了相同的骗局,忙活了大半辈子,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想惹事的他,急于自证清白,甚至瞒着家人变现了手上所有的股票,将钱汇入到一个账户中,在最后关头,他要去银行开通网银办理U盾时,儿子见其行为异常,果断报警后民警赶到银行把他截下来,保住了卡里的21万元。
办案民警:诈骗“剧本”环环相扣
曾远赴境外诈骗窝点实施抓捕的办案民警介绍,诈骗人员大多为小学、初中学历的年轻人,其中以老乡带老乡居多,令人瞠目的是,他们所用的物品包括包、手表等均为名牌奢饰品,可见非法所得十分惊人。其人员按照等级一般划分为一线、二线及三线,其中以三线等级最高,不直接参与诈骗,以给低等级人员进行培训为主,而具体实施人员一天一般工作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均在接受培训,训练语气、背诵“剧本”等。
提及抓捕时所获的这一套“剧本”,根据民警分析,其制作前也研究过心理,在具体实施时,诈骗人员首先通过拨号软件群拨电话,一旦发现接听者语气中显露出担心等,便立即死死咬住,迅速进入角色一步步采取诈骗。
按照其剧本分析,诈骗人员先以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办案人员等身份镇住受害人,将受害人套住后,装作从对方角度“着想”,紧跟着假称要“录口供”,要求受害人关掉设备,不能受打扰,使其处于孤立状态,最后进一步套取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等实施诈骗,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并针对受害人的不同条件,随时应变。
为了使“场景”逼真,在遇到“有效”的受害人时,往往还会增加多名人员配合诈骗,采取播放忙碌的办公室录音作背景,或者相互对话,以增加真实感,让受害人融入其中,一步步走入圈套。
心理分析:步入圈套离不开四种心理
吴中区青年心理咨询师协会的段月芬、汪静宇认为,近期常见的几种电信网络诈骗中,犯罪分子正是抓住了人们心理普遍存在的几种弱点。
首先是“权威效应”,又称权威暗示效应(催眠术中常见的技术),是指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情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权威效应”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其次是“晕轮效应”,又称光晕现象。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例如这几个案例中,诈骗者以公安、检察院等这类权威机构的身份,当事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态下,接到心目中权威机构突如其来的电话,而产生相关的联想。
再次是“恐怖心理”,是指人们面对现实的或想象中的危险等,产生处于惊慌与紧急的状态,伴随恐怖而来的是心率改变、血压升高、盗汗、颤抖等生理上的应急反应。案件中,诈骗者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恐惧心理,编造“涉嫌洗钱犯罪”等,让普通人一听就能使其心理产生高度恐惧、害怕。
还有离不开“被冤枉”,想证明自己,这是普通人都有的想法,越是被冤枉,越是要去证明、澄清自己,诈骗者就是利用人们这个弱点,“想要证明自己,那就听我的话”,诈骗者假称会帮你并和你一起证明你自己是清白的,进而把真正的“坏人”抓起来,使受骗者一步步落入圈套。
本报记者 叶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