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浙江 » 正文

全球报道: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新“双创”生态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3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智能医疗。浙江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服务平台成立。最近,一份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该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2.49亿元,高出余杭区18个百分点;20
原标题: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新“双创”生态圈

智能医疗。

浙江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服务平台成立。

最近,一份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该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2.49亿元,高出余杭区18个百分点;2017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新增各级研发中心102家;专利申请量达2692件,专利授权1284件;长江汽车、本松工程等5家企业成功立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新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11名,其中“国千”4名,“青千”3名。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于创新驱动,倒逼行政服务效率再提升,构建人才、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空间、资金的创新服务产业链,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业投资“软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硬实力”,打造“双创”生态圈的结果。

密集“阳光雨露” 打造“双创”新生态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围绕打造“双创”新生态,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创业创新局,通过优化制度供给与服务方式,让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无缝对接,让创新创业门槛更低、成本更小、环境更优。

优惠的政策与配套的服务,是开发区企业最先感受到密集起来的“阳光雨露”。

开发区先后修订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设立的“助保贷”小微企业金融资金池、“风险池”基金,出台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办法、创新券管理办法、国有科创园区管理办法及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文件,以政策之“四两”,拨动企业创新之“千斤”。2017年,共有4家企业获“助保贷”扶持,扶持资金逾1000万元,2家企业获“风险池”扶持,扶持资金达600万元;开展6批次专利政策兑现工作,涉及企业143家,共计专利1379件;28家企业获得生物医药政策扶持2050万元。

此外,开发区还善用权力的“减法”,换来创新创业的“乘法效应”。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开发区撬动各领域全面改革。去年10月,开发区确定了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项23项,涉及科技与专利、创新项目申报、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全面优化提升行政服务事项流程。同时,还联合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建“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与4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实现跨境运输80批次;把省食药监局行政审批受理余杭分中心搭到了企业门口,帮助企业以最短时间拿到产品上市“通行证”。

构建“服务闭环” 激发“双创”新动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阐述,也是开发区已有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在这个聚焦创新创业的空间里,开发区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构建内聚外合的开放性创新网格,推动创新要素跨平台共享和创新产业跨区域发展,为创业者和企业发展形成一个“找人、找钱和找方向”的闭环。

2017年,开发区新增孵化空间29万平方米,新备案科创园区4家;引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65家,并设立规模达30亿元的产业基金用于对接以色列等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技术、团队等。

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还专门为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找了一位“技术经纪人”。去年8月,开发区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余杭)分中心落户,可提供公司架构梳理、融资方案规划、战略咨询、政策对接、项目申报以及人才和技术资源对接等多元化服务,让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都“叫得应”。目前,该中心已“撮合”了4个涉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健康产业等领域的科技项目落地。

对于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服务,开发区也是“大招”频发。

着眼于人才价值最大化,开发区借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打破区校人才行业边界、机构边界和学科边界。拓宽人才集聚之路,在海外多个地区设立人才驿站,吸引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针对越来越多涌入开发区投资创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发区将推出一批酒店管家式服务的人才公寓,供人才优惠租住,为年轻人才、创业精英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

这里有创新的基因、社会的包容、政府的支持,创业有了更丰富的机遇和无限的可能。而今迈向新征途,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将全面落实好专项补助、创业项目、人才平台等扶持政策,完善技术研发、孵化转化、商业创新三大功能,形成产学研用一体、供需链接、产城人融合等多项新模式,以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建设大提速。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