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检验经济发展质量的客观标准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为何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业内专家认为,这是我省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的应有之义。
高质量发展将倒逼收入提升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0元,比上年增长9.4%,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财政‘蛋糕’不断做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莉说,另一方面,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且低收入人数较多,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7.6%;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靠后,与先进及相邻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任晓莉看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须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高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增进民生福祉。
“作为中国的缩影,河南的每一个民生问题,乘以1亿,都意味着不同寻常的艰难。”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长星说,“发展起来以后”群众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更高期待、更多诉求,也倒逼居民收入这个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再上层楼”“更进一步”。唯其如此,河南经济大而不强、不优的现状才能根本改变,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省情才能彻底扭转。
显性收入和“隐形红包”带来满满获得感
2017年,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提高146元;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调整到每人每年450元;失业保险金标准月人均增加96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至不低于250元和不低于142元……河南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成为居民收入的后援保障。
与“隐形红包”相对应的,是来自于发展更高质量就业带来的显性收入。
今年39岁的刘新友原是一个月收入只有千余元的打工仔,如今成了拥有百余名工人的企业带头人,这都缘于他在几年前参加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组织的创业培训,拥有了一技之长。
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2%;织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纬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托住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底线”,失业人员再就业43.98万人,分流安置职工3.24万人;守住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保障线”,帮助43.4万贫困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增收;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倍增效应”,返乡下乡创业形成了“雁归效应”……去年的这份“成绩单”充满民生温情。
收入分配改革持续推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我省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不断加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0.6%左右;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加12057元,促进了劳动者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同步增长。
精准施策促不同群体增收
前不久,随着国家关于技术工人、全科医生、教师队伍三份“涨薪”文件相继出炉,2018年重点群体增收大幕正式开启。
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较大,就业方式和收入来源结构不尽相同,收入增长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必然有所差别。因此,应“对症下药”,针对每个群体找准政策切入点。
例如,对技能人才关键要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要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对小微企业创业者关键要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对基层干部队伍关键要完善工资制度。
新的一年,我省将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到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工作中,在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同时,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如何实现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张长星认为,“要在一次分配上更加注重效率,提升劳动者报酬总量及其在区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二次分配上更加注重公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精准发力。”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拓宽劳动者收入渠道;以规范金融、资本市场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真正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