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周延泉(中)和儿子周顺华(右二)(照片由周延泉女儿提供)
衢州江山市张村乡秀峰村边、张村溪上,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牵头为村里建造的第二座桥已完成80%。它建成后,将与距离200多米的丰禾安桥遥相呼应,不仅成为交通要道,更是这个小村的美丽风景线。
昨天(2月8日),冬日的暖阳洒在张村溪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丰禾安桥上晒着太阳聊着天。
“这座桥啊听说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能正常使用两百年呢。”有村民说,这是一座很有故事的桥。
桥的诞生源于村里一位老人的遗嘱。三年前,乡贤周延泉临终前,拉着儿子周顺华的手说:“这里每年发洪水,桥也被冲走了,你是同济大学的教授专家,你要给村里修一座冲不垮的大桥。”
洪水冲走石拱桥
老人拉着儿子的手留修桥遗嘱
秀峰村的美在穿村而过的张村溪,那一湾清流将村庄分为居民区和庄稼区,溪上的石拱桥是村民们休闲好去处,也是村民去田间劳作的必经之地。
秀峰村也遭殃在张村溪:每到春夏之交汛期,洪水就会肆虐,2014年6月,洪水又汹涌而至。
当时,秀峰村村主任张锋波带着村民抗洪,离开石拱桥十分钟后,桥轰然倒塌。“如果再迟一点离开,可能就会出人命。”
桥被冲毁的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村民在庆幸躲过一劫的同时又在忧心如何过河劳作,没有桥的日子该如何过?
当年85岁的老人周延泉听到消息后坐不住了,尽管此时他的身体已极度虚弱。
他的儿子周顺华是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设计建设过包括杭州地铁1号线等铁路工程。
一个月后,周延泉的病情加重,在上海工作的周顺华赶到父亲病榻前陪父亲最后一段时光。
周延泉抓住儿子的手,叮嘱他为村里的老百姓修建一座洪水冲不垮的桥。周顺华含泪答应。
同济大学教授出钱出力
为家乡修建一座百年不倒的石桥
2014年8月31日,周延泉老人驾鹤西去。周顺华在父亲的追悼会上悲戚地念着悼词:“爸爸比谁都懂得付出爱,我们会把这份爱继续延续下去……”
周顺华在铁道隧道与地下设计领域有相当高的水准。桥梁建筑不是周顺华擅长的领域,但周顺华的学生很多活跃在造桥领域,而且都是其中高手。
在国内顶级设计院工作的学生章立峰和臧延伟接到老师邀约,承揽起为村里设计桥的任务。很快,一座长44米,宽9米的石桥图纸出笼,即便精打细算,造桥成本依旧要120万元。
小山村出不起那么多钱,周顺华率先捐出十多万元。学生们听说老师的故事后,纷纷慷慨解囊。周顺华的孝心与爱心也感动着其他乡贤,他们也加入到捐款修桥的善举里。
2015年9月,石桥正式动工。2016年3月21日竣工完成。
这是一座洪水冲不垮的石桥,钢筋用量是一般桥梁的两倍。设计监工团队全是周顺华的学生和朋友,都是国内一等一的设计建造桥梁高手。曾参加过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建设的著名桥梁专家夏建国全程驻村指导施工。这些专家完全不要酬劳,甚至食宿都不要村里掏一分钱。
“到底是大师设计的,真的和以前的桥感觉不一样。”张锋波说,石桥建成后经历了2016年、2017年两次春汛,洪水依旧肆虐但大桥纹丝不动。
整个村都在怀念
这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老人
在秀峰村,你能很容易看到周延泉老人留下的印记:周延泉老人捐的两千多册书还摆在村委会图书馆里。
周延泉从小家贫,在当秤匠学徒时,每天抽空读书自学。后来,有文化的他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退休前,周延泉是张村乡供销社主任。
周延泉一直感激读书让自己进步,让自己过上了好生活。他努力让孩子读书,最终让周顺华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也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参加工作后到去世的50多年时间里,周延泉坚持买书读书,然后将书免费向村民借阅。
张村乡文化馆工作人员柴元德说,周延泉借出去的书从来不做标记,还不还全凭自觉,老人的诚信感动了全村人,借出去的书极少被人拿走。
退休后,周延泉将一楼改成免费小电影院,小竹椅都是几十个几十个的买,冬天会买各种取暖器。“二十年前,碟片还是很贵的,老爷子的退休工资基本都用在这上面了,连电视都看坏了5台。”女婿周金石说。
周顺华坦言要感恩父亲好家风的言传身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父亲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退休后,父亲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公益事,退休工资大部分投入到公益中去了……”周顺华秉承着周家的好家风,不仅为家乡造好了这座桥,家乡的凉亭他也都亲自设计。“我会尽量为家乡做些事情,一是传承父亲的公益,告慰父亲,二是回报家乡故土。”周顺华说。
“老人已经走了三年了,也没有看到石桥修好的那一天,老人做了一辈子的好事,我们都念着他的好。”张锋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