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怎么做?贵州一直在思考、探索。
三变改革、塘约经验……一个个发轫于大山深处的创新经验,无不跃动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突破的光芒。
当前,振兴乡村的号角已经吹响,脱贫攻坚的脚步稳步向前。为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上取得突破,打好打赢四场硬仗,全省各地干部士气高涨。
“2018年,大方县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为抓手,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和‘六个10万’工程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力争28万亩,尽快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种植结构。”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语气铿锵,“‘六个10万’回答了我们县种什么的问题——烤烟、高山冷凉蔬菜、经果林、中药材、优质牧草分别达10万亩以上种植规模,并发展壮大10万头以上优质肉牛。”
如何抓结构调整?大方县思路清晰:一是抓好市场建设,找准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开辟广东等帮扶省市市场,以及成都、重庆等毗邻消暑市场。二是建设农业园区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把握结构调整的“带动点”,推进全县农业园区体质升级建设,大力培育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三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结构调整的“保障点”,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开阳县,是贵阳市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县。2017年,该县脱贫攻坚取得不俗成绩。下一步该在哪些地方突破?县委书记张海波心中有底:“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回答了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在贵州‘怎么干、干什么和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课题。开阳一定将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奋力拼搏,交出合格的开阳答卷。”
农业结构调整的考卷,开阳怎么答?
“我们将严格按照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配套化、标准化、高效化的要求,走出开阳质量兴农的新路子。”张海波介绍,开阳将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时,坚持在产业规划、基础支撑和配套设施上下功夫,确保全面完成今年12.58万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实现调大规模,调优品质,调高效益的目标。
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干部心头的牵挂。在丹寨县,正将这份牵挂化为行动的抓手。
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丹寨县委书记袁尚勇充满信心:“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1号文件印发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科学的安排部署。丹寨县将积极落实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着力抓好‘三个统筹’。”
“三个统筹”开启了丹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幕:一是统筹好城乡发展,缩小差距。二是统筹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发展,实现均衡推进。三是统筹好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发展,抱团脱贫奔小康。
2018年是印江自治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整县“摘帽”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把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印江自治县委书记田艳表示。
如何突破?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统筹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切实带动更多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有效脱贫。
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战略,推动印江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泉涌”,让“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走出武陵、风行天下。
大力抓好产业扶贫。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要求,突出长短结合、大小并举,做优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短、平、快”产业。
目前,印江自治县茶叶、食用菌、林果业、生态畜牧4个主导产业已覆盖贫困人口4.62万人,中药材、辣椒、花椒等特色产业覆盖贫困人口3.95万人,基本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王淑宜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