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护眼珠一样,呵护“脱贫蜂”
连续多日的雨雪天似乎暂时告一段落,沈裕胜家的蜂箱却还裹着厚厚的棉被。“气温还是很低,怕给蜜蜂冻坏了。”他说。
差不多1个月前,蜂箱里产出的最后一批蜂蜜,被沈裕胜以每斤40块的价卖出。年终算账,蜂蜜一共卖了800斤,收入3万多元。从2015年开始的蜜蜂养殖,使家庭收入稳步增加。
在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石头村,沈裕胜本来算不上村里的贫困户。一家6口人,田土虽然只有4.8亩,但靠着沈裕胜多年在外务工的收入,日子还过得去。1947年出生的沈裕胜,个子不高,浑身都是劲。在建筑工地干活,他一次就能扛两袋水泥。命运却似乎偏偏要跟他的身体作对。2012年,远在郑州打工的他突然中风,一家人的命运从此“拐了个大弯”。
“那次发病,整整4个小时,身体一点知觉都没有。”打那以后,原本闲不住的沈裕胜,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在老家静养康复。
祸不单行。2014年,沈裕胜的爱人体重骤降40斤,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严重的糖尿病。从此,她跟老伴一样,药不离手。沈裕胜只有一个儿子,但先天性高度近视。因为视力问题,外出找工作总是吃闭门羹,只能在家干点零活。
大笔医药开支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压上了重重的担子。2014年,沈裕胜一家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沈裕胜身体恢复得不错,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只是他再也不能出去干重活。守着家里那么大点地,老头常常发愁——要脱贫,光靠种地能行吗?
结构调整,脱贫路上田地宽
家里4.8亩耕地,分成了五丘田。以前种的是双季稻,自打沈裕胜中风以后,不得不改种单季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除去自家口粮,也就卖个2000多斤。虽说国家这几年托底收购价慢慢在涨,但拿到手的收入还是不到3000块。
2015年,镇上和村里的扶贫干部推荐沈裕胜养蜜蜂——既不用出远门,劳动强度也不算大,儿子还被送到镇上免费学习养蜂技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沈裕胜从亲朋好友那里凑了点钱,在家里搞起了蜜蜂养殖。
头一年试水,结果并不理想。因为技术不熟练,5箱蜜蜂,蜂蜜也就卖了2000多块。第二年,政府奖了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加上开始摸着点门道,沈裕胜的养蜂规模一下扩大到20箱。
“镇上和村里的干部都帮我卖蜂蜜,还帮我放到农村淘宝网上卖。”沈裕胜说,那一年的蜂蜜卖了1万多块。
初尝甜头后,沈裕胜继续扩大养蜂规模。石头村地处丘陵,春有油菜花,秋有油茶花。沈裕胜一年能收两次蜜,一箱蜜蜂能产蜂蜜大约30斤。2017年,家里养蜂扩大到30多箱,养蜂收入一下就超过了3万元。“家里还养了20多只鸡,20多只鹅。”岁末年初,扶贫干部入户核算,沈裕胜一家实打实地脱了贫。
屋外朔风凛冽,沈裕胜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笑着说:“就剩这点存货了,留给家里用。如今这日子,又跟蜂蜜一样甜了起来。”
去年,沈裕胜所在的湘乡市编制了《湘乡市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加大了产业扶贫支持力度,着力支持省定贫困村发展油茶、猪牛羊养殖、竹木加工等70个产业,使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元。
今年,沈裕胜还打算多养点蜜蜂。为了配合养蜂,他在自家的田里还种上了3亩多油菜。站在自家的一块田埂边,沈裕胜手指地里的油菜苗:“到了春天,就能看到金灿灿的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