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嘎社区目前登记在册的有多少名需戒毒康复人员?” “对社区登记在册的戒毒康复人员需多久做一次尿检?”
2017年12月29日,在一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实地观摩中,70多名来自全区各级公安、卫计委、司法的观摩人员抛出了一个个最关心的问题。
面对现场“考题”,拉萨市雄嘎社区戒毒民警从容作答:“目前登记在册的戒毒康复人员为7名,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他们需每月做一次尿检,有民警到吸毒人员居住点去检测的,也有主动到康复中心检测的。”
……
这一问一答之间,透露出的是我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开展一年多来的实效:参与部门更加广泛、程序流程更为规范、社会公众关注度更高、职能部门措施更实。
从无到有的摸索
2016年9月,林芝市巴宜区尼池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站的揭牌成立,成为我区首个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站,配备有3名专职员工,抽调各成员单位数名职工协助,工作包括康复计划、帮助心理矫正、帮扶就业等方面。
2017年,拉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专兼职工作人员全部配齐,戒毒康复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推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逐步提升。
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共建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56个,社区监督社区康复工作机构40个,专职社工81名。
……
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推开,我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雪域大地生根发芽,为戒毒人员营造出了如“家”一般温馨的环境,从心灵关怀、思想关注上给予了他们如亲人般的温情,更为部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出谋划策,让他们真正走出“毒瘾”这个泥潭。
当然,在这条自我摸索的道路上,典型引路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
拉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从筹备之初就受到了拉萨市政府和市禁毒委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副市长、政法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宣传部、卫计委、民政局、司法局等多家单位负责人以及各县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成员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领导小组,明确要求各县区要设立禁毒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成立禁毒办公室。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拉萨市各县区禁毒委员会均已建立,已经设立禁毒办公室15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即“雪域阳光之家”14个。
阳光驿站里的温情
当初的巴宜区尼池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如今有了一个更为温馨的名字:阳光驿站。正如它的名字般,这里带给戒毒人员的是灿烂的新生。
李云(化名)2017年6月1日因吸食毒品被巴宜区公安机关送至林芝市巴宜区尼池社区阳光驿站接受为期三年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治疗。江园源恰好是当天的驻社区民警,看着这个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年轻人,江园源心里一阵心痛。也许是因为看到了江园源眼里的真诚,李云第一次敞开心扉说出了心里的苦:父母在李云10多岁时就离异,跟着父亲生活的他不仅得不到父爱,还经常被酗酒的父亲打骂,2013年李云外出打工时酒醉的父亲失足从三楼摔下导致下身瘫痪,从此父亲的医疗费、养老院的生活费全部落在了刚刚成年的李云肩上,不堪重压的他走上了吸毒之路。
当然,作为社区民警江园源和戒毒人员李云之间的交集并不仅仅是如何戒毒,还有关心和帮助。
2017年8月13日李云急匆匆地跑到阳光驿站,见到江园源后眼泪就掉了出来:父亲在老家的养老院楼道摔下,伤情严重,但自己打工的地方因工期未完,无法结算工资。“别着急,我来替你想办法。”江园源拉着六神无主的李云就往工地跑,在江园源以自己的名义向老板写下担保书后,李云领到了本该年底才领的工钱,并于当天赶回了老家。
再次回到林芝,江园源能明显感受到李云的变化。对于戒毒治疗,他变得更加积极,每个月都会主动到阳光驿站接受尿检,还常到阳光驿站义务帮忙。
真心帮扶、真情帮扶才能让戒毒人员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让他们坚定监督的信念。阳光驿站成立至今,已接收社区戒毒人员17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达到90%以上。
截至目前,林芝市六县一区均已建立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阳光驿站),林芝市财政局还安排了专项资金35万元,用于建设巴宜区2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同时还专门划拨6万元用于开展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
建立戒毒生力军
“2016年启动‘8·31’工程以来,可以说彻底扭转了戒毒工作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与司法、综治、卫计委、财政等10余个禁毒成员部门形成联动,在做好管理谁、谁管理、怎么管等方面都依法有章可循,做到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对于这一步的迈出,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平措感到欣慰。
要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开展好,就必须要落实好“人”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依靠哪些力量来管理,这才是一切工作的重点。”平措说,目前全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专职社工仅有81名,一些市(地)还没有落实专职社工人员。“我们要求今年3月1日之前,各地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确保每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都有专职禁毒社工,这是我区禁毒工作中一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平措表示。
在解决好了基础性问题后,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也是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记者在拉萨市城关区扎细街道办事处看到,该社区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建立吸毒人员管理档案。吸毒人员管理档案中,包括吸毒人员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还详细记录了首次吸食毒品的时间、地点以及每个月的尿检记录。
“纳入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对其进行尿检、家访等。每个过程都要记录存档,从而达到戒毒、康复的目的。”扎细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扎细街道办事处还专门给吸毒人员建立了图书角,专门摆放禁毒法律法规、吸毒的危害等各方面的书籍,供社区吸毒人员学习掌握禁毒知识。
“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方面,我们不搞一刀切,也不作硬性规定,各市(地)均可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模式。比如:拉萨市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办公室、在社区建立工作站的方式就利于详细掌握吸毒人员资料。但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也可以几个乡镇街道联合建立办公室,还可以在县区建立综合性的戒毒康复中心,辐射乡镇社区。”平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