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内蒙古 » 正文

全球报道:“三区”人才成为农牧民脱贫的智多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23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过年期间,扎兰屯市萨马街乡护林村的村民王光辉还忙个不停——与客户商量确定今年的木耳订单,准备引进新的食用菌品种……“去年我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种了150多万袋木耳,收入50多万元。有了种木耳的经验,我想今

过年期间,扎兰屯市萨马街乡护林村的村民王光辉还忙个不停——与客户商量确定今年的木耳订单,准备引进新的食用菌品种……“去年我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种了150多万袋木耳,收入50多万元。有了种木耳的经验,我想今年引进一些新品种,尝试其它食用菌肯定也不难!”王光辉自信地说。

王光辉口中的“老师们”是扎兰屯职业学院研究员陈申宽的科研团队,他们既是专业技术人员,又是投身于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科技扶贫“三区”人才。为加快建设“三区”本土科技人才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队伍,提升科技服务水平,2014年至2017年内蒙古共计选派“三区”人才3314名,他们成了农牧民身边的智多星。这些“三区”人才围绕受援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针对受援地科技需求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制定详细的服务计划,引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指导培训,有效地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受援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让受援地老百姓的劳动技能和依靠科技致富能力明显提高。

几年前,王光辉也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种玉米、大豆,年收入在四五万元左右,一场科技扶贫讲座让他和黑木耳结缘。“2013年我们来护林村给村民们举办了一场黑木耳栽培技术和发展前景的讲座,当时王光辉听了很动心,当年尝试种了5万袋。”陈申宽说。因为木耳销售顺利,第二年王光辉便想着建菌厂,自己做木耳菌包。“建菌厂涉及到老多技术问题了,要没有老师们我还真不知道咋办。”王光辉说。菌包如何配料,菌包松紧度如何掌控,菌室温度怎么调节……那段时间,陈申宽的团队手把手给王光辉教技术,成了护林村的常客。

作为“三区”人才,陈申宽团队的服务范围覆盖呼伦贝尔市各个旗县,他们不仅为农民讲授新品种栽培技术和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还帮助扶贫龙头企业突破技术难题,实现了间接扶贫。他们的手机号已经成为农民生产活动中的“求助热线”。陈申宽说:“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强化科技支撑是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方式。科研人员将成熟的技术因地制宜引入农村牧区,深入田间地头解决老百姓在生产当中遇到的难题,使农牧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017年,内蒙古“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科技人员896人,覆盖全区11个盟市57个“三区”受援旗县。据科技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内蒙古“三区”人才共服务乡镇375个,村庄1995个,服务企业、合作社等558个,领办创办企业71个,带动农户51499户,引进新品种533种,推广新技术386项,建立示范基地162个,为受援旗县引进项目107个,举办培训班2098场次,培训农牧民近25万人次,帮助受援对象增收3663万元。

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内蒙古将指导盟市和受援旗县结合地区实际完善符合本地区“三区”人才专项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为专项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撑条件。同时,围绕受援旗县产业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引导科技成果进一步向受援旗县转移和转化,促进受援旗县内外科技人员互相交流,切实提高受援旗县科技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并计划搭建1到2个交流咨询和业务对接的平台,为农牧民在产供销方面提供服务。(柴思源)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