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侧”与“需求端”的连接和匹配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农民不仅面临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也承受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错配等导致的“卖粮难”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侧”与“需求端”的连接和匹配问题。2017年,黑龙江农垦赵光农场和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供给和需求两大主体,通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工具,以“订单”衔接,实现了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支农惠农的新路。
“收入险”——
给农民更强保障
由于期货市场为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提供了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渠道,保险公司支持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拓展了传统农业保险主要针对自然灾害进行保险的范畴,农业保险产品从传统“种植险”升级至“收入险”,综合规避了农民最担心的受产量、价格、灾情等因素影响导致收入减少的风险,农业保险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同时,基于期货价格开发农产品保险,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市场实际,提高了保险产品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保障了农民收入。
2017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南华期货对接赵光农场与阳光农险,开展了大豆“收入险”试点,将价格和产量有机结合,对农民的保障更为全面。根据赵光农场历史种植数据,保险设定大豆保障亩产量是0.16吨,保险价格为每吨4000元,以9、10月份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一号1801合约收盘平均价为比价标准,保险责任水平为85%,亩产保额为544元。
“收入险”一经推出,就得到赵光农场职工的积极响应。赵光农场第九管理区职工李月刚本打算把自己种植的385亩大豆地全投收入险,但试点规模有限,投保了231亩,其他154亩投保传统的“种植险”。2017年李月刚种植大豆的亩产是235斤,投保收入险的231亩地获赔1.8万余元,但154亩“种植险”因高于保底产量,没有获得理赔。据介绍,投保传统“种植险”触发理赔的减产幅度是21.3%,在此数值以内,“种植险”不发生赔付,但同等情况“收入险”可赔付每亩67.3元。赵光农场场长王宏忠说,2017年投保“收入险”的农户共获得赔付239万元,比只投保“种植险”多得100多万元。
基差合同——
让售粮更加通畅
农民种植成本通过“收入险”有了兜底,但如果销售不畅,农民的收入还是无法保障。试点中,九三集团作为采购方加入,以“订单农业”的方式与农民签订粮食收购合同,并以“期货+基差”的方式定价,即农民可以在约定期限之前的任一交易日收盘前,选择当日期货价格来定价,农户有了更大的销售自主权。李月刚表示“秋收后将粮食运到九三集团,按照过完筛的净重可以随时点价结算,比自己卖粮要合适。”赵光农场职工王东说,“以前习惯了坐在家里卖粮,客商来了,相中哪一堆就收哪一堆,价格合适我就卖,所以就没和九三集团签协议。今年身边签协议的农民都卖到了1.82元/斤,我只卖了1.77、1.78元/斤,挺后悔的。”
九三集团副总裁张理博说,本次签订基差合同的农户基本在10月中旬完成点价售粮,实际售粮价格高于同期现货市场200—400元/吨。据了解,目前九三集团70%以上的豆粕贸易和近50%的散油贸易采用基差销售。
“有了收入保险,以后无论是天灾还是市场行情不好,我都不怕了,因为保险给我托底呢。通过基差点价将粮食卖给企业,比卖给普通粮贩每斤多收入好几分钱,我们农民种地真正有了保障。”李月刚感慨道。
2017年“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试点在东北地区成功推行。从国际经验看,农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保险保证基本收入,基差贸易保证顺畅卖粮”。政府通过补贴保费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保险产品,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以基差销售的方式让农民预先售粮,从容定价。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具备借鉴先进农业风险管理经验的条件,“订单农业+保险+期货”值得我们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