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京津冀三地打破地域藩篱,坚持协同发展,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拳治理大气和水污染。4年来,三地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强了!
铁腕治污 打赢蓝天保卫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图下,三地环保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治理“散乱污”企业、超额完成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任务,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而今,三地铁腕治污成效初显。今年1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4.5%,同比上升28.3个百分点,PM2.5和PM10浓度同比均大幅下降。
天津津湾广场美景
4年来,京津冀及周边7省区市建立重污染预警会商平台,修订《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现京津冀预警分级标准统一。为加强京津冀环境执法力度,三地环保部门联合制定《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从定期会商、联动执法、联合检查、联合后督查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协同治污。同时,天津市主动承担帮扶责任,与沧州市、唐山市分别签订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2015、2016 年每年支持资金4亿元,对口支持燃煤设施和散煤治理,提供技术援助。2017年下半年,三地继续深化环保联防联控,大力整治跨界“散乱污”企业,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共同保障京津冀区域环境安全。
“京津冀三地通过‘五个统一’取得了1+1+1>3的效果。”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杨勇说,‘五个统一’就是统一规划和治污措施、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统一应急会商、统一应急联动,也就是——联合印发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治污工作方案,统一排污收费和环境税,首次联合印发区域建筑涂料voc标准,机动车污染执法实现异地处罚,面对不利气象条件统一启动应急。
齐抓共管 三地共同迎接“碧水蓝天”
2018年,京津冀更是将生态环保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开展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生态工程建设;天津市要求,加强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协作,落实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河北省将完善区域生态信息共享和补偿机制,抓好京津冀水源涵养林、永定河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
目前,京津冀在环保方面的协作,已经从共同“治霾”,拓展到水、土壤等领域。在共同治污的机制下,三地彻底摆脱了“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窘境,实现了“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
天津开展“清洁河道”行动
4年来,京津冀加强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成一批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优化布设,定期联合开展监测。为加强水污染治理,三地联合签署了《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环境污染问题联合处置协议》,提升了跨京津冀水污染纠纷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管控能力。2017年,天津市与河北省签订了《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每年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亿元,天津、河北配套资金各1亿元,用于滦河流域潘大水库清网护渔过程中的补偿。目前,潘大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水库和滦河水质逐步好转,监测断面月达标率达到85.7%和71.4%,保障了“引滦入津”水质的安全。
2017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京津冀晋4省市在永定河率先推行“河长制”。多省市集中利用5到10年时间,逐步恢复永定河生态系统,将永定河打造为贯穿京津冀晋的绿色生态廊道。
4年来,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勇担责任,持续开展“清洁河道”行动,率先推行“河长制”,细化河道责任。“天津河道的质量一天比一天好,环境卫生不达标河道从53公里变为全部达标,综合考评优秀河道从620公里提高到2274公里。”天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京津冀,山水相连,休戚与共。三地齐出重拳,铁腕治污,同一片蓝天下,共同迈进“碧水蓝天”的新时代。(记者 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