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中国:中国精明押注中欧铁路

   2018-03-29 环球网1830
核心提示:日本《日经亚洲评论》3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对洲际铁路的精明押注 火车头正恢复古丝绸之路的生机。从阿姆斯特丹到中国的第一趟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3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对洲际铁路的精明押注  火车头正恢复古丝绸之路的生机。从阿姆斯特丹到中国的第一趟货运班列本月开始,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已有的铁路网络。

2017年1月,一趟列车从中国义乌抵达伦敦,当时《每日电讯报》称其是“这条数百年贸易路线历史的新篇章”,《卫报》更是称它“预示新商业时代的到来”。连那些不愿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欢迎中欧铁路。近年来中欧铁路已大为改善,如今的中欧铁路网连接了中国的34个城市与欧洲的34个城市。2006年,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通过铁路从上海运到德国汉堡历时36天。现在,同样通过铁路运输仅用16天。

这些好处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有研究表明,未来数年中欧铁路或许吸引不了足够的贸易,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更大的经济格局。这表明中国的首要动机,至少短期而言,可能是政治上的。中国深知,铁路能成为大新闻。每新开一趟班列就给有关“一带一路”使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紧密相连的说法增添一份说服力。但实际上,海上贸易现在和将来仍会占据绝对多数。2016年,中欧间贸易(按重量算)94%经由海运,按金额算也将近2/3。

不过铁路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货运量来衡量,它还能帮助和改善所在地区的人员流通。同时,欧洲方面也需要提升,那里的铁路系统比中国的更老。因此,在帮助欧洲铁路上,中国在铁路制造、物流上等都将获益。当然,这也将给远离海岸的沿线内陆城市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如果这些线路变得可持续,中国本身也会在政治和商业上受益。

中欧铁路的出现并不预示着世界重回陆上贸易为主的时代。铁路会提高速度,但规模仍然有限。当然,铁路不是“一带一路”的全部。推动中国列车的政治—经济逻辑,未必适用于许多其他项目,包括空、海、能源和电信纽带。但新开的中欧铁路运输表明,对“一带一路”来说,财务方面的考虑绝不是决定性因素。(作者乔纳森·希尔曼,向阳译)

原标题:中国精明押注中欧铁路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mjd080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