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开展
5年来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
本报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高云才)为确保春耕生产需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业农村部、最高法、最高检、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供销总社30日联合召开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8年打假重点。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零容忍、出重拳,强队伍、严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健全农资打假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整治。围绕假劣种子、肥料有效成分不足、农兽药隐性添加等突出问题,集中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再查处通报一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制售假劣农资违法犯罪典型案件。围绕重点区域强化质量监督抽查。紧盯城乡接合部、农资经营集散地等重点区域,按照“双随机”要求继续强化农资质量监督抽查。推动关口前移,严格投入品审批准入。提高农资产品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残留、高污染、高耗能农资产品重复登记注册,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实施农资领域诚信建设计划。推动农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制定出台农资违法失信黑名单管理办法。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强调,要狠抓农资市场监管,保障供应和质量安全,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据了解,2017年全国“两杂”种子、兽药、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8%、97%和97.4%,比2013年提高0.5、3.8和1.4个百分点。农业、工商、质检与公检法部门高效配合,5年来累计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26.4万件,检查企业590万次、市场102万次,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31日 02 版)
(责编:王仁宏、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