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3月31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公厕“打扮”行动让外国人如释重负,但仍有提升空间 从经济威力到科技成就,有关展现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成就的迹象随处可见。但对外国访客来说,最有说服力的一项“指标”是中国公厕状况的日益改善。曾在北京生活10多年的韩国人朴凯说,当她在15年前以游客身份来到中国时,当时的公厕无异于“灾难”。“有些公厕没有门”,她回忆说,“(即使有门)有些人也不关。”但她近来重回中国时发现相关状况已大为改观。
一年前对中国200座城市进行的调查发现,96%的受访者表示难以找到公厕,94%抱怨找不到手纸或无法洗手。但如今,清洁已经成为比厕所数量更重要的任务。在上海市中心南阳路负责清洁公厕的沈薇甘(音)说她的厕所“比厨房还干净!”沈表示,与6年前她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相比,人们的如厕行为也已显著改善。
美国商人布兰肯斯普表示,在大城市的酒店里,卫生间的环境完全不亚于欧美国家。不过,在二三线城市的一些厕所,刺鼻的异味还是没有改善。此外,缺乏监管规定和惩罚措施使烟民们经常在公厕内吞烟吐雾。
已在上海生活近20年的印度人慕克吉表示,中国的公厕在增加数量和卫生状况方面都已取得“巨大进步”,尽管印度也在进行“厕所革命”,但当地的公厕仍“臭气熏天”。在中国的旅游管理专家们看来,内地除需要为女性建造更多厕所外,还需要建造第三性别厕所,为那些陪伴老人或小孩一起出行的成年人提供如厕便利。但在清洁工沈看来,目前急需的是招聘更多人维持厕所清洁。(作者左茂红,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