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北 » 石家庄 » 正文

全球报道:梦想建座兔儿爷博物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06  来源:燕赵都市报
核心提示:梦想建座兔儿爷博物馆

艳丽的色彩,威武的形象,兔面人身的兔儿爷是老北京传统吉祥物。如今想看这样漂亮的兔儿爷,就去北京前门附近的杨梅竹斜街,那里有一家仍然保持着老北京味道的兔儿爷店,店主人就是“兔儿爷张”的第五代传人张忠强。

张忠强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建一家老北京兔儿爷博物馆,把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兔儿爷集中起来,展示老北京兔儿爷的文化习俗、历史渊源,让更多的人理解兔儿爷,理解老北京泥彩塑,喜欢这几百年留下来的玩意儿。”

本报记者 陈晓红

老手艺要从小学起

年过五旬的张忠强老师身着赭红色织锦唐装上衣,走起路步伐很快。他平头,双手灵巧结实,明亮的眼神中流露着老北京民间手工艺人的诚恳谦和。4月的一个上午,记者随他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四年级3班,刚进门,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四年级3班虽然已经从张老师的泥塑课上“毕业”了,但与张老师交流同学们都很兴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张老师的主题是童年的玩与乐,启发同学们分析“玩”这个字的组成,张老师说要建一个兔儿爷博物馆,请同学们给出出主意。同学们有的说给兔儿爷装上齿轮,让兔儿爷动起来;有的同学说建一个机器人兔儿爷博物馆,他们的想象力因为张老师的启发而天马行空起来。

班主任梁常芳老师说,“同学们已经开始喜欢上我们成年人可能已经忽略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前几天家长会,有同学家长说带孩子出游,说起老北京文化提到泥塑,孩子非常自豪地说,我们的泥塑老师是老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我们学的泥塑是最正宗的。”

张忠强并不强求学生未来做他这一行:“同学们走上社会后会有各种选择。只要他们学过传统文化,并在成长中有所裨益就足够了。”但他还是特别期待再过5年或者15年有学生找到他说想拜他为师,继承他的手艺。他对学生说“希望你们长大了有机会再见,你们会说有一位张老师教过我们泥塑,对我的人生有益。”

张忠强三年前开始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学校任教,教一、二年级的学生泥彩塑,一年级塑形,二年级彩绘。从手工技艺传承人到学校老师的身份,工作重点转变了,他更乐于做“张老师”。他多数时间在大兴实验学校那个窗台上摆满了孩子们捏制的公鸡、老鼠、花朵、恐龙等等造型各异作品的泥塑教室度过,一周12节课,他在那里教孩子们用泥捏各种造型,给兔儿爷上色。

他强调学生们的自由创作,不是仅仅跟着老师做,而是有自己的二次创作。这份教学工作他格外看重,因为这是他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彩塑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的责任。传统手工技艺很难速成,“我们只能是先普及文化,慢慢等合适的人出现。”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稚拙而清脆的童音在泥塑教室回响,一年级的同学们在张忠强老师的带领下,捏着小老鼠说唱着童谣,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习俗,也正一点一滴地在同学们心里发酵,在技艺中沉淀,等待未来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了解北京文化 从兔儿爷开始

在张忠强心中,兔儿爷或者说北京的泥彩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摆设或者玩具,而是北京特有的文化符号。他曾经去台北做文化交流,现场见80多岁的老人和自己104岁的姐姐看到兔儿爷激动地哭,她们看到兔儿爷,就想起自己儿时的玩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作为北京传统泥彩塑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古老的制作方法、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张忠强认为,传承技术并不难,难在了解背后的文化习俗,比如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兔儿爷。

民间传说中,兔儿爷是广寒宫里掌管医药之神,兔儿爷因此成为中秋节北京人祭祀时的“偶像”,也是孩子的玩具。中秋节吃月饼,拜兔儿爷,以求多子多福,这是老北京的风俗。中秋这一天,各家各户把桌子放到院子里,摆上兔儿爷,奉上香烛蜡台、瓜果蔬菜。每年都要供奉新兔儿爷,把旧的打碎,亦即“岁岁平安”。为什么现在兔儿爷背后的令旗只插一杆,就是因为累倒在庙宇门口的兔儿爷,背后只有一杆令旗,这是兔儿爷救治京城百姓疫病的象征,而这正是歇后语“兔儿爷的令旗——单挑儿”的来由。兔儿爷打胎的时候是泥的,不经过烧制,所以兔儿爷怕水,“兔儿爷遇水——一摊泥”。随着文化的流变,今天兔儿爷已然成了北京的文化特产。

传统兔儿爷的制作材料虽然只是最普通的黏土泥,但从打坯、晾晒、上底色、彩绘到制作完成,工序十分繁复,每个步骤都需要制造者倾注极大的心血。学习兔儿爷的制作首先要会捏制和塑形,这是基础。大致成型后用毛笔蘸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余的泥,给兔儿爷“洗个脸”,还要扎耳朵眼儿。阴干六七天后,刷层胶水,才开始上色。

张忠强说,动笔的时候,最大的难点在“开脸儿”,也就是为兔儿爷画眉毛眼儿。好的作品,兔儿爷眼睛会说话,有生命力。老辈子里制作的兔儿爷,表情都比较威严,但到了他这儿,表情变得慈祥起来,也可爱起来。“因为过去的兔儿爷属于神龛神像,但今天的兔儿爷,是一种居家摆设、吉祥玩具。但不管怎么变,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习俗。”每个艺人制作的兔儿爷都有各自的特点,张忠强说,作为传承人,要秉持传统、尊重习俗、延续历史,“老的东西不能丢”。

把小店开成博物馆

张忠强在前门附近杨梅竹斜街上的“老北京兔儿爷店”长九米,宽不过一米二,仿佛是胡同过道改造而成。他给自己的小店写了个对联“斜街窄铺宾朋聚,正道宽庭兔爷全”。

这样一个狭长的房间被各种老物件挤得满满当当:旧报纸、老灯谜、木袜板、小葫芦、月饼模子等,令人感觉置身于胡同儿博物馆。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依墙的架子上摆着的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兔儿爷。他画的兔儿爷粉面彩身,有着一对柔和的火焰眉,一张微笑的三瓣嘴,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一律的漂亮工细,萌态可掬,将大雅大俗的特点集于一身,毫无违和感。

张忠强是北京为数不多制作兔儿爷的手艺人之一,也是大栅栏社区的非遗民俗顾问。张家祖籍河北雄县,20世纪五十年代举家迁入北京,他自幼生长在琉璃厂地区的延寿寺街,爷爷和父亲都是手艺人。子承父业,高中毕业后他也去毛笔厂上班,制作毛笔。

张忠强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泥彩塑培训。他说自己对这一手艺的热爱,完全源自小时候时在胡同里玩泥巴的经历,“那时到处找砂土、胶泥,捏小碗儿、小猫、小狗,是看见什么捏什么,觉得特好玩儿”。工作以后他还是喜欢做小泥人儿,画脸谱,捏小玩意儿,一些外国游客很喜欢他的泥塑,客人不断。他干脆在琉璃厂开了一家老北京兔儿爷店,专门经营销售北京小玩意儿。

慢慢做出点儿名堂来了,机缘巧合之下他拜师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泥彩塑大师双彦门下,传承了制作兔儿爷的这门老手艺。泥彩塑(北京兔儿爷)在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彦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作为兔儿爷的传人,张忠强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继承传统,“得让后辈知道他们祖先供奉的兔儿爷是什么样子。”

他现在有两家“老北京兔儿爷店”,琉璃厂的老店以销售为主,杨梅竹斜街的这家主打现场手工体验,游客进店不是直接购买成品,而是静下心来,在原始泥坯上彩绘制作自己想象中的兔儿爷。“通过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了解我们文化的根底在哪儿。”张忠强说,能感受到近年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和热情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走进他的小店,张忠强希望融入年轻人的想法,让兔儿爷能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欢,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张忠强说“我小的时候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我想拥有一尊兔儿爷。现在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拥有一家北京兔儿爷博物馆,能够展示兔儿爷的文化、历史渊源,把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兔儿爷集中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喜欢这几百年留下来的玩意儿。”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