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方
如果不是《人物》杂志的报道,付云皓不会进入舆论视野,这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和2003年满分金牌得主,别人眼中的“天才”,如今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担任教师。对于付云皓来说,他正稳稳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这没什么不好。
偏偏一部分舆论不这么认为,以《人物》的采访为例,这位奥数天才意外地消失于学界,这是一种“坠落”。网上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对于付云皓的现状来说,不是“脚踏实地,而是走投无路”。
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这样的“传统认知”:天才必须要在顶尖领域功成名就。尽管付云皓否认自己是“天才”,不过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普通人眼里,奥数满分得主,被北大破格录取,这绝对不是“普通人”的待遇。成长学习的过程不普通,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决然不能普通,否则,对不住“天才”二字。
正是有着这样的“期许”,《人物》杂志的采访以“坠落”定义了付云皓的人生轨迹,付云皓奋起回应,在舆论场里又引发了震荡。有趣的是,当人们极力从付云皓身上捕捉更多信息时,恰恰是舆论的各种反馈呈现出来的信息更有价值。
光明网的一篇评论从付云皓身上感知奥数祛魅,从现实来看,千军万马奔赴奥数独木桥,绝大多数人并非因为兴趣,而是因为有用。就如付云皓一般,因为奥数竞赛的出色成绩,曾经步入北京大学。但是奥数成绩一定代表学习能力吗?付云皓在北大挂科没能正常毕业也给出了答案。那些奥数学得不好的人,在选择未来职业上,也未免不是一种幸运;而那些有能力将奥数学得好的人,是否就一定要在奥数一条道上走到底才算成功,则与人们的奥数价值观相关。
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付云皓“坠落”之争,我倒更愿意将着陆点放在有关“成功”的定义上。一个曾经被媒体赋予“天才”标签的少年,他的未来就一定要成为所谓的风云人物吗?我们太多人似乎都患了“成功焦渴症”,出人头地的欲望愈来愈强烈,而且评价“成功”的标准也简单庸俗。就像付云皓在回应中所说,该文章的作者笔下传递的观点是:优秀的人从事基础工作,就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得过imo冠军的人,如果不出意外,他们的征途就一定是高等数学的星辰大海,而不是给一群“二本师范生”教初中数学知识,如果成了付云皓这种去给“二本师范生”讲课的人,那就是天才坠落了。
能够沉下心来专注基础教育,无论在社会贡献上还是人生阅历上,都是一种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付云皓也不例外,无论是他曾经活在聚光灯下的辉煌还是如今的岁月静好,也无法为更多人形成参照。可是,太多人总希望他人活成我们希望的样子,很少去考虑,他人在选择自己生活方式上的内心感受。哪怕如今付云皓的岁月静好是无奈之后的“走投无路”,但自己认可并能从中感受到幸福,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好的生活”吗?
好在,舆论场里也有很多力挺付云皓的人,在力挺者眼中,付云皓是一个人格健全,人生观、价值观都相当成熟正向的人。他的故事并不是一个“伤仲永”的故事,如果你硬要把他往“伤仲永”的故事上靠,那只能是你心中庸俗的成功观在作祟。
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尊重每一种无伤社会公序的生活,这比你探讨成功不成功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