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春日的阳光里记者走进包头市土右旗将军尧镇王保公村,眼前是10000亩水电路全部配套的农田,1500亩的订单高粱,占地238亩的肉羊养殖基地,12栋井然有序的“小农庄”……从2009年到2018年这9年的时间里,“王屯良”这个名字始终是王保公村民们热议的“榜首”,“我们村有个‘办实事闹不住’的书记!”村民刘换换开心地说:“现在村里大小事有他带头我们才敢放手干!主要是大家对他信任!”
“2013年我家的30亩土地被列入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当时老汉我怕修路、建渠多占了我家的地,于是没少给屯良惹麻烦。”今年81岁的徐二娃谈及土地开发这事就觉得很惭愧,“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瞎操心,万亩土地开发以后我家30亩的耕地变成了32亩,地里的土棱棱、小坑坑都没有了,路、渠都给咱们建到田间地头,现在方便得很!把自己家的闸往开一拉水就浇了,不用你动一铁锹,也不用弄个泥腿腿!”
为了整合全村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使用面积,2013年秋天,王屯良在不耽误农事的前提下搞起了万亩土地开发,起初村民们反对的声音很多,“没办法,先整合我们家三姑六婆亲戚家的土地,别的村民一看把自己家的地都给推了,慢慢就接受了。土地开发后水好浇了,地多了,种植成本降低了,收入也提高了。虽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只要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好事儿,大家慢慢就会认可你!”王屯良对记者说:“有好事谁不想干?群众不理解、不接受还是因为沟通不到位,我是农民的儿子,自然要为农民谋福利,骂我打我也要为大家谋幸福!”
采访过程中王屯良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原来是村民张五五打电话问询千亩土地流转的事儿,“我这事儿不听王屯良面对面和我说,心里就不踏实!”
原来2018年王保公村打算从农户手中流转1500亩的土地种植高粱走订单,200亩的土地种植小杂粮生产农家酱料,流转区域内正好有张五五家20多亩地,这可把他急坏了,“我平日里身体不好,就把土地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了出去,现在听说人家村里流转土地费每亩给500元,自己种还给一亩150元的辛苦费,秋天除去各项开销还给对半分红,不能再走老路包地了,我能不着急了?”听见张五五的话,王屯良给他吃了颗定心丸:“最起码保底每亩650元就拿在手里了,比包给别人强!何况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这边的话还没说完,那边刘换换就把王屯良拉到了他家的“小农庄”,“商议商议5月柿子上市后我还种啥能赚钱?”刘换换愿意听王屯良的建议是有原因的:“2011年王屯良给我们跑前跑后建起了占地5.5亩有大棚、有明地、有猪圈、有羊圈、还有住人小院子的‘小农庄’,当时人们没见过这种模式,我们自己出资5万,政府各项补贴20几万,就这也没有人干,全村规划36户就基本解决了全村的劳动力了,可结果只有12户跟着屯良,现在我们这12户每年的纯收入均在4万元左右,把别人家羡慕的……”刘换换很自豪地说:“我今年63岁了,可算是村里种地的‘小后生’,有了‘小农庄’我现在种地没有过去那么辛苦了,在大棚里忙完走3米就回家了,温暖的大棚和热乎乎的炕头连在了一起,种、养、住三位一体,收入还翻了几番,要不是当时听了屯良的话,转变了自己的老思想,估计现在还穷的了!”
今年41岁的王屯良在年轻时就做起了小生意,对经商之道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说到村里的发展王屯良也思考了很久:“村里要发展没有产业是不行的,就跟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手里没钱拿啥挣钱?”说干就干,2011年这个村民口中“办实事闹不住”的书记又搞起了肉羊养殖和深加工,从起初签订养殖合同的800户到如今的2380户,王屯良一步步的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我今年68岁了,养了300多只羊,常年免费在屯良的养殖场里养羊,羊肉保底价给我是每斤23元,市场行情好就按市场行情走,去年我挣了14万吧,我老汉可能比你们年轻人都挣得多是吗?”张先来高兴地反问记者:“以前我是在自己家养了100多头羊,还得放羊、卖肉,一年下来挣个2万元就是好收入了,加之也不了解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羊肉,价格卖不上去,那窘境愁的我头发很早就白了!我觉得还是现在好,直接和企业挂钩养羊有保障!”
“农民有劳力和技术,企业有资金和市场,二者一结合,实现致富梦的困难就少了很多!”王屯良告诉记者,“加之现在国家提倡三产融合发展,我们把饲草料种植、肉羊养殖、加工、成品销售、餐饮都融合起来,用乡村企业来引导农户种植、养殖,这样就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销售难等诸多问题。我自己富裕的同时也要考虑乡亲们的增收问题,一人富不算富,富一村才是我们的目标!”
2018年王屯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对于此项殊荣,他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只要农民富裕、乡村美丽,我就一直奋斗下去,让我再干20年我也愿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阿男 实习生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