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让AI与机器人更融合”。近日,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宁波余姚成功举办。会上,1500余位业界精英相聚四明湖畔,分享研究进程,探讨产业发展,展示智能产品,开展供需对接。峰会现场,浙江智造独领风骚。以东道主宁波的“甬家军”为代表,各款拥有高精尖技术水平的“浙系”机器人向全世界亮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最新风貌与美好前景。
创新驱动
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
在本届峰会特别开辟的近13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展区”内,一台标着“2017科技部重大专项第一名”的长方体“黑箱子”吸引了许多与会者驻足了解。
“别看它其貌不扬,里面有大学问。”浙江智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工程师贾贺告诉记者,作为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机器人控制器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应用一直以来都以国外行业巨头产品为主。去年9月,以国家首批“千人计划”专家、智昌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甘中学教授的机器人控制“三闭环理论”为技术核心,智昌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锐智”机器人控制器,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摆脱机器人控制器受制于人的局面。
“‘锐智’控制器可以匹配全系列机器人。”贾贺说,不论是传统六轴还是新式七轴的单臂与双臂机器人,“锐智”都能实现精准控制,其性能可与国际一流的机器人控制器相媲美。
记者看到,眼前这个“黑箱子”正连接控制着一台三维激光切割机器人,后者正在钢板上定位切割路径的机械臂上,印有“智昌川崎”的字样。凭借优良性能,“锐智”控制器博得了日本企业“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的青睐,这家日本工业巨头与智昌开展合作,在余姚合资生产起了工业机器人。“智昌集团机器人控制器实现了与川崎机器人机械臂的完美结合。”峰会讲台上,川崎重工全球副总裁稻田隆浩称赞说。
他透露,今年,川崎与智昌双方已联合在余姚智能机器人小镇投产一座一万平方米的机器人加工厂,实现包括通用机器人RS007与焊机机器人BA006等多型号机器人本地量产化。
人工智能
拓展机器人升级空间
“机器人是构造智能制造系统的最重要的装备,没有工业机器人,无法构造智能化制造系统。”在峰会主旨演讲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执行副会长朱森第表示。近年来,浙江以机器换人工程为抓手,推进“机器人+”制造,加快了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发展,目前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达5.5万台,居全国第一。
“机器人是AI技术的综合载体,是AI技术得以施展其强大威力的最佳用武之地。”记者在峰会上了解到,目前,浙江在人工智能的视觉识别、语言识别等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视觉识别、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深度处理等领域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通过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为智能制造带来更为广阔的升级空间。
在“智昌”展位,一台名叫“基于双目视觉的自编程焊接机器人”正在自动规划焊接路径,贾贺介绍,这款焊接机器人通过一套复杂的双目视觉系统,能自主识别焊缝信息特征,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运动路径的自动编程。“没有AI助力的焊接机器人每换一个路径就需要专业人员重新编程,可以说,双目视觉这一人工智能技术增强了焊接工作的连续性。”
宁波舜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一套机械加工智能柔性生产解决方案引来不少与会者上前询问。据舜宇负责人介绍,这套柔性生产系统利用机器人动态感知技术架构,汇集了多项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能对物料运输、生产和检测过程进行实时智能优化调整,以适应加工对象变换,实现混线生产。“就像是为生产线安上了精密而协调的大脑”,特别适合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
“这套系统不仅为母公司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制造水平,还为其他行业尖端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据了解,目前,舜宇已签下一批千万级订单。其中,就有一套价值2000多万元、为厨房小家电生产企业“九阳”量身定制的柔性智能生产线系统,可供其生产多种产品。
“机器人+”
应用推广正不断提速
去年7月发布的《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中指出,大力推进包括“机器人+”健康、“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农业在内的六方面应用。本次峰会的展览中,记者看到了被应用于除制造业外更多领域的“浙系”机器人产品,它们为“机器人+”各领域推广提供了可能。
在国际会议中心展区里,形如一双机械腿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宁波杰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启军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能通过其上的传感器收集患者的步态数据,在云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患者提供专属康复训练计划,并通过行走训练促进其神经康复。“目前已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试点使用。”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刚走进机器人主题公园展区,记者就被一个声音吸引。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留着浅蓝色学生头,不停眨动着大眼睛的机器人正与旁人进行语音交互。浙江远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是公司推出的营业服务机器人,包含人脸识别、微表情识别等技术,能通过胸前的屏幕展示和语音对讲实现信息交互。在她身边不远处,立着另一款“脚踩四轮汽车式底盘”的物业服务机器人,能做到风雨无阻,任劳任怨,昼夜巡逻。据了解,在去年底召开的第四届互联网大会上,远传有12台营业服务机器人和1台物业服务机器人就在现场开展智能服务。
会场外,一架无人机正配合余姚公安执行空中巡逻安保工作。会场内,浙江大年科技有限公司的三架“大家伙”吸引了众多关注。大年科技联合创始人乔中坤介绍说,它们都是大年自主研制并出品的无人机产品。最小的“老三”名叫“海东青”,是多功能智能化无人机平台,可通过搭载测绘相机、红外热成像探测仪等不同设备,实现监控巡查、地理测绘等多项应用,此刻在会场上空巡逻的正是它。而一旁的“老大”和“老二”叫“赤眼蜂”,是重载荷智能植保无人机,用于在农田上精准施肥、喷洒农药。“用‘赤眼蜂’打药,喷得又精准又高效,在节约药剂的同时减少多余药剂对空气与土壤的污染。”乔中坤解释说,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电动和油动,农药装载量和续航时间差别较大。“目前,赤眼蜂无人机刚结束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正逐步开始投放市场,”乔中坤透露,有两家海外客户已经下了每年200多架“赤眼蜂”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