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目前确定受保护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达79处。长沙晚报记者邹麟摄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读本,也是可触摸的时代记忆。
在长沙街头,矗立着许多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它们凝聚着建造者的匠心,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传城宝贝”,考量着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理念、智慧。
开福区中山路附近,有一栋红砖墙、琉璃瓦的建筑,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被列入长沙第一批近现代保护建筑。它就是长沙最早的三星级宾馆——湘江宾馆的中栋。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这栋建筑即将上演“乾坤大挪移”——整体向北平移35.56米。“湘江宾馆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近现代保护建筑之一。”昨日,站在平移工程现场,中机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谭光宇告诉记者,他们首先要将这栋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重6000吨的建筑架空,再铺设上下两层轨道,以便平移。平移完成后,湘江宾馆中栋将被翻修加固并重新投入使用。
去年底,长沙公布第三批23处历史建筑,加上前两批,长沙确定受保护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达79处。这些历史建筑现状如何,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亟须加大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力度,合理地活化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新生
国货陈列馆裕湘纱厂焕发青春
橘子洲大桥、八一桥、国货陈列馆旧址、烈士公园西大门……翻阅长沙去年评定的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册,记者发现有不少长沙市民所熟悉的建筑,而且绝大多数目前仍在使用当中。
作为长沙现存最大的民国时期建筑,国货陈列馆曾经是上世纪30年代湖南人的骄傲,是老长沙的标志性建筑,是长沙人的集体记忆。“国货陈列馆在老一辈长沙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长沙人最能体会。”友阿股份董事长胡子敬介绍,国货陈列馆曾经是抗战时长沙人抵制洋货、支持国货的重要阵地。
上世纪80年代,几经改名的国货陈列馆定名为“中山路百货大楼”,后来逐渐衰落。直到2011年,友阿集团并购中山集团,并耗资7000万元对原建筑进行修复。2014年,中山路百货大楼恢复80多年前原貌,焕发青春,以原名“国货陈列馆”与长沙市民见面,成为“老长沙”追忆往昔的好去处。
在开福寺路南侧,一栋椭圆形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被老长沙人戏称为“猪腰子”的粮食一仓库。始建于1950年的粮食一仓库,鼎盛期曾有200多座建筑。随着岁月变迁,曾经长沙最大最老的粮仓,如今只剩下这一根“独苗”。
这座仅存的老粮仓,原计划进行迁移重建。被列入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后,经过多方反复协商,今年,市文物保护部门和粮食一仓库产权单位天健地产共同对建筑进行了全面检测,并对其功能布局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保护性改造。得知老粮仓将被保留下来,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吴老特别激动,他说:“拆了太可惜,能保留下来实在是太好了。”据悉,改造后的“老粮仓”未来会变身文创场所。
位于湘江西岸的裕湘纱厂,目前已成为荷兰、匈牙利、德国、法国等多国签证中心,长沙市民办理出国签证更加方便、快捷;位于城南的长沙机床厂,如今已变成万科紫台小区内公共开放空间,老长沙人仍能在这里找到曾经的记忆。
这些历史建筑现在看起来或许有些老旧,但都曾经是一定时期里长沙的标志性建筑。它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每一栋都有它自己的“身世”,也有它的独家“记忆”。它们就像一壶壶老酒,越老越香醇。
紧迫
历经风雨的历史建筑经不起破坏折腾
何谓历史建筑?市住建委调研员竺钦军介绍,历史建筑是指经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是城市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树立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工作。
“过去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中,我们走了弯路……”近日在中南大学举行的一场交流会上,省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刘叔华指出,这些年来,湖南中山纪念堂、海员俱乐部、苏州会馆、鸿记钱庄等老建筑,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很多人以为‘文夕大火’烧掉了整座长沙城,其实老长沙城有大片未被烧的区域,而且一些老建筑被烧后又得到了修复,所以大火后的长沙仍保留了古城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空间肌理。”湖湘文史专家陈先枢表示,这些老建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贝。
还有一些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因疏于管理而陷于尴尬境地。位于桃子湖畔的方叔章故居,虽多年前就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处于关门闭户状态。
在中南大学有一批老建筑,如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学楼、化学楼、采矿楼、地学楼、冶金楼、第一办公楼、第二办公楼等。“这些历史建筑都见证着中南大学、湖南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应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君武建议,对一些高校内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的20世纪经典建筑,应该加以修缮和保护。
省政协委员杨国林认为,除对已被认定的历史建筑实施保护之外,还要加大加快对其他历史建筑的清查力度和速度。“历史老建筑是坚强的,百年风雨冲刷不倒,同时它也是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破坏折腾,要尽可能多地留住城市的记忆。”
方向
合理使用是最好的保护
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首先要摸清家底,挂牌建档。市文物局副局长吴文峰告诉记者,目前长沙老公馆的“底”已经基本摸清,从2010年长沙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实地调查以来,长沙城区共登计不可移动文物409处,概括起来共有“八大晚清民国时期老建筑公馆群”,包括白果园化龙池老建筑群,潮宗街区及梓园、九如里、连升街等公馆群,西园北里公馆群等。
完善的政策、法规、资金保障是历史建筑保护的题中之义。竺钦军介绍,目前长沙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文物保护方法,但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如果没有法律法规为依据,历史建筑的保护就缺乏刚性的约束力。目前,针对新认定的第三批历史建筑,市住建委正按照市政府要求,组织对第三批历史建筑进行结构安全性能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与建筑产权单位或个人签订保护管理责任书,以规范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
城市在长高长大,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使其满足城市新的发展需求,是尊重历史人文的具体体现。“如果仅仅把历史建筑当做一个摆设,就太遗憾了。对历史建筑来说,合理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卫告诉记者,目前来看,保护得较好的历史建筑都是一直在使用的。
“老建筑一定要利用才有生命力,凡是不利用的,就容易自然损坏。”长期致力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湖南大学教授柳肃说。
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明确时务学堂旧址等23处旧宅为重点保护的历史旧宅,并明确这些地方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或改造。柳肃是23处历史旧宅修复工程的设计师。在做修复规划时,针对它们修复以后的用途,柳肃的观点是可以用作小型博物馆、纪念馆、茶馆、咖啡馆……甚至公司想租用也行。
针对一些老建筑搬迁重建、异地保护的做法,专家们认为应该慎重。杨国林认为,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对有意义的老建筑不能先拆后复制。柳肃则认为,老建筑所在的场地也是一种历史信息,不能简单地搬迁重建,否则其历史价值将大打折扣。
历史建筑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下了长沙的蜕变与升华。当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保留下来,城市的气质就会日益彰显,更有了前行的情怀与动力!(记者 徐辉 邬伟 陈焕明 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