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西藏 » 正文

全球报道:林芝扎木镇:绿海明珠的蝶变“三重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3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林芝扎木镇:绿海明珠的蝶变“三重奏”历史长河中的“蒙尘明珠”   扎木的藏语意译为“盔甲”,相传曾是波密土王打仗

原标题:林芝扎木镇:绿海明珠的蝶变“三重奏”历史长河中的“蒙尘明珠”

  扎木的藏语意译为“盔甲”,相传曾是波密土王打仗时修理戈、矛、盔甲的地方。

  历史上,扎木镇所在的区域一直属于相对独立的嘎朗第巴统管之地,在清朝道光年间,清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联合出兵收复,此后一直由驻藏大臣管理。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出兵收复波密,在扎木设立“曲宗”(县政府)。

  进入上世纪中叶,历史的传说已如山间缥缈的云雾遥不可寻,但那时曾在这里驻扎的单位是扎木作为交通重镇的有力佐证。

  上世纪60年代,随着自治区“小三线”建设中被列为重点建设地区,同时因为川藏公路的修通,101指挥部桥工队、墨脱公路修建知青队、自治区地质一大队、自治区第一机械厂、昌都运输公司汽车四队、昌都养护车队等一大批和交通运输有关的单位进驻扎木。

  1953年跟随父母从昌都丁青来到扎木镇的桑杰卓玛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那时候,扎木镇叫做扎木区,街上没什么人,车辆很少见到,就连马匹也是稀罕的交通工具,整个区一共只有2匹。几所红砖修建的平房就是区委的办公房了,村民的房子很多都是木板搭的。”1950年出生的桑杰卓玛老人虽然已经68岁高龄,但对那段时光的印象,依旧清晰。

  根据史料记载与老人的描述,记者发现川藏线也就是如今318国道的成都——拉萨线,虽然已于1954年建设完成,且扎木镇所在地进驻了一批与之有关的单位,但因路况欠佳、路途遥远等原因,这里并未发展起来,依旧是一派萧条、贫穷的面貌。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幼时学过珠算的桑杰卓玛已是扎木区达兴人民公社的一名会计,经常骑着马到各处去算工分,食物背在胸前、孩子背在身后是那个年代女干部们在工作时的常态。彼时,在扎木区,能像桑杰卓玛一样骑马下乡开展工作的干部越来越多,人民公社运动虽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繁华和兴盛却始终没有来到这座小镇。

  守着青山绿水、坐拥漫山遍野的山珍及林木资源,这里的人们空守宝地却不自知,此时的扎木,就像蒙尘的明珠,价值连城却不为人所识。

  汽车“拉”来的繁华与热闹

  河北石家庄市、湖南株洲市、河南郑州市等城市曾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火车拉来的城市”。在雪域高原,如果数数汽车拉来的城市,扎木镇肯定算得上一个。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在深圳打响,消息从遥远的南海之滨传到雪域高原,扎木镇上也掀起了一阵学习热潮,此时扎木区划归昌都管辖,桑杰卓玛老人还去昌都参加过学习会。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各地的商业氛围开始浓厚起来,这股气息也随着路况日益改善的川藏公路吹进了扎木镇。

  “房子变多了,供销社的货物种类也丰富了许多,糖果、零食、花布由原来的一两种变为很多种,来往的人和车辆都比以前多了不少,拉货的卡车居多,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新鲜极了,去供销社赶集一次得高兴好几天。”老人笑着说道。

  上世纪90年代,扎木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上出现了个体户开的商店,车辆虽然不多但来往很少中断,主街道上开始出现两层小楼,但因疏于管理,经常被过路的客商嫌弃“脏、乱、差”;村里的有钱人盖起了石头房子……

  进入2000年,扎木镇迎来又一次飞速发展时期,土生土长的扎木镇巴琼村村民嘎松罗布告诉记者,大街上来往车辆突然增多,餐馆、旅馆、日用品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许多人靠着服务过往客商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再往后的年头,随着西藏旅游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进藏游客日益增多,扎木镇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备受游客推崇。岗云杉林、卓龙风景区、嘎朗王朝遗址、嘎瓦龙风景区等一批风光绝美、民俗独特的旅游景点不仅是扎木镇的靓丽名片,更是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在景区附近开办家庭旅馆、售卖土特产等迅速富裕了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18国道带来的良好旅游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扎木镇这颗昔日的蒙尘明珠逐渐开始散发光华,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三驾马车”下的华丽转身

  从1953年算起,桑杰卓玛已经在扎木镇居住了65年。65年间,老人眼看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扎木,眼看着平地起高楼,眼看着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她忍不住感叹:“今时今日这般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这辈子从没想过的。”

  “学校、医院、商店、市场从零开始到现在全面发展,村里的老百姓住的房子宽敞、明亮,家家户户大车小车齐全,小孩上学、老人看病政府都要帮忙,活了几十年,我觉得这是扎木镇最好的时候。”

  老人发自肺腑的一席话,正是近些年发生在扎木镇老百姓身边巨大变化的真实写照。

  扎木镇党委书记杨帆介绍,近年来,以生态旅游业、特色产业、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三大”产业成为拉动扎木镇发展的主要力量。

  以特色产业为例,扎木镇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先后建设了东若村生态采摘园、通木村羊肚菌专业种植合作社、卡达村生态观光体验园等项目,以“党支部+合作社+能人+精准扶贫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东若村的草莓在今年的林芝桃花节期间热销,短短一个月销售收入达7万余元,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不仅在东若村闻到了桃花香,更是品尝到了来自雪域高原的果香。

  岗云杉林—中国十大最美森林之一。数十年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只知道欣赏美景,现在,这里的绿水青山却成为人们精心呵护的“金山银山”,本地的群众大多通过向游客售卖天麻、灵芝、羊肚菌、猴头菌等增收致富。很多远道而来的年轻人在这里开起了客栈、组建起家庭、建起了土特产网上销售平台,同时也带动了岗巴村经济发展。

  “为了让我们扎木镇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生活,我们还经常组织贫困户开展挖掘机驾驶、天麻种植、烹饪、农牧民科技等方面的技能培训,2017年参加培训的共计181人次,极大地增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杨帆介绍道。

  上文中提到的巴琼村村民嘎松罗布就是专业技能培训的受益人之一。事实上,他现在的身份是巴琼村村委会副主任、致富带头人,还是扎木镇乃至整个波密县有名的“农民科学家”,尤其擅长天麻种植。

  2008年,上过初中的嘎松罗布被选为村里的科技特派员,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种植天麻是个增收致富的好门路,于是下定决心种植天麻。因为不懂天麻种植技术,嘎松罗布就托人从拉萨买回相关书籍自学,并积极向林芝市和波密县农业技术专家请教天麻种植经验并去基地考察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锲而不舍的学习和实践,嘎松罗布终于掌握了天麻人工种植技术,成为“土专家”“农民科学家”。

  2016年3月,在扎木镇党委、镇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嘎松罗布牵头成立了“波密县嘎隆沟林下资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主动吸纳8户精准扶贫户入社,带领他们种植天麻、灵芝等林下作物,当年就使贫困户户均增收5600元。

  时序轮转,万象更新。如今的扎木镇,历经40年风雨沧桑,早已在岁月变迁中破茧成蝶,变身美丽、繁华、发展动力十足的高原名镇。

                                                                                                                  (责编:冯钰莎、余海洲)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