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两股文化新风吹拂榕城大地——
“快”的激情:福州市图书馆新馆建出一股“精气神”;惠民文化服务新模式、新样本不断创新,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全面完成;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马尾、福清等4家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
“慢”的温情:仓山等地老建筑新增一股“书卷气”,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和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等重大保护修复项目留住城市文脉,覆盖全市12县(市)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播下传承种子;10部作品在第二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获奖,成绩居全省第一。
自2015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福州将文化建设纳入建设新福州的整体布局,围绕公共文化设施升级、服务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创新实践,亮点纷呈,在中期督查获得文化部点赞,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
迈进新时代,有福之州“气质”新。当前,创建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福州市文广新系统大力弘扬“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优良传统,持续提振精气神,抓住重点、全力突破,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争当新时代全省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创新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深度
“我喜欢叶兴松老师的国画课,在网上预约没多久,就通知我去听课了。”日前,家住闽侯上街的林峰通过闽侯县文化馆的网上“公益点将台”,实现了梦寐已久的心愿。
去年以来,闽侯县文化馆从群众需求出发,探索开展“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订单式服务,打造了“公益课堂点将台”等网上平台,相继组织了30多场群众“点单”的文艺演出、每月一次“公益讲堂”等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从单向供给向供需对接转变,闽侯县的探索创新是福州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与日俱增。我们持续创新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具生命力与创造力。”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说,通过发力供给端,补齐短板,让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喜好、不同群体的群众需求。
创新文化供给,方式各放异彩。
时间与地点更灵活、广泛——创新流动服务,文化惠民“六进”,每月一场走进基层,坚持18年,受益群众20多万;推广鼓楼、台江等地开办“四点半学校”的做法,推行错时服务,妥善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精准服务不同群体。
人员更专业、投入——创新造血服务,仅市群众艺术馆去年各类培训就有80多项,授课5000余课时,受训群众37万人次;创新自我服务,群众参与度更高,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群文品牌活动受到文化部的肯定;创新志愿服务,目前福州设立服务基地380多个,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近1.5万人,组织“文化志愿手拉手”活动已逾千次。
资源更加丰富、便利——创新数字服务,2018年上半年将实现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WiFi全覆盖,加快建设“福州数字文化地图”项目;创新共享服务,省市共建不断深入,省图书馆分馆在鼓楼区十街镇全面开花。
盘活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更具广度
从冷清的古建筑,到兼具人气与书卷气的公共文化空间,仓山成为福州文化版图上别具特色的一块区域。
坐落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森公馆内的仓山区图书馆绘本分馆是福建省第一家公益性的绘本主题馆,成为读者互动交流、展现历史名人风采的人气空间;坐落于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仓山区文化馆开设了面向社会的多项文化公益培训,免费培训受训人数已达1000多人次……
近年来,在大型文化设施逐步建成开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全面完成的基础上,福州打造了一批形式多样、富有特色、机制灵活的公共文化空间“升级版”,品质、功能等得以更新与提升。
长乐市营前街道长安村大齐书院通过对古厝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打造成集展览、培训、阅览、健身、休闲、书画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福清市新厝镇硋灶村在原硋灶中心小学校园的基础上改建新厝文化大院,成为新厝民间文化交流、新农村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基地……
盘活公共文化空间后,如何实现其可持续运作,真正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
“闽侯县创新运营机制,引进社会力量,以‘场所换服务’,对破解当前公共文化场所使用效益低下难题具有示范意义。”福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场所换服务,即鼓励通过审核的社会文体组织签订提供公益服务活动协议,免费使用文化馆的文体场所,既开展有偿培训活动,也承担协议规定的各项公益公共文化服务任务。
在闽侯县文化馆的带动辐射下,县乡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场所换服务。目前全县共签订20多支场所换服务团队,培育出一批优秀文艺队伍和创作精品,如闽侯特色文艺团队“青橄榄艺术团”成立至今已获得4个国家级赛事大奖。
2018年,福州下达农村文化专项资金150万元,扶持50个村(含23个贫困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将持续推进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九头马民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寨等一批古建筑保护修缮,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凸显特色 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温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承、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闽都文化品牌,讲好福州故事,正是福州争当文化排头兵的自信源泉。
在建章立制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福州“名片”——三坊七巷建成社区博物馆,由1个中心馆、37个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组成,全方位展示本社区历史渊源、传统建筑和园林、民间文物、民俗文化及居民生活习性等文化。
“近年来,我们通过设立空间展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三坊七巷在旅游的功能之外,更加凸显文化体验、文明传承的价值。”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文化业态空间占比超过65%,助力福州文化产业发展。
福州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目前,福州市12县(市)区均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第一批试点的82所中小学经过近七年的传承教育活动,许多已成为福州市非遗校园传承的示范基地,为青少年播下了兴趣的种子,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
凸显闽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榕城大地,多个特色文化品牌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盛宴:创办于2008年的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每年春节、元宵期间举行,汇集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台办列为年度对台交流重点项目;罗源特色畲族文化活动、仓山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及相关活动、闽清礼乐文化绽放光彩、凝聚民心……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回应时代呼唤、人民期盼,省会福州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阔步前行,为加快有福之州建设提供厚重的精神文化支撑。(蔡传春 林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