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上海 » 正文

全球报道:聚焦重点齐发力 共商共治树标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4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聚焦重点齐发力 共商共治树标杆连日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吹响了 “打好污染防

原标题:聚焦重点齐发力 共商共治树标杆

连日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吹响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的号角,长三角地区迅速行动起来,环境整治联防联控,聚焦重点形成合力,做好 “联”字这篇大文章, “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树标杆”。

合力共治再现太湖碧波美丽运河

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江苏省今年将重点聚焦治气、治水、治土三大 “战役”。

据江苏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江苏省将制定实施标准更高的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淘汰政策,推进化工企业 “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开展 “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年内整治 “散乱污”企业10万家以上。目前,江苏省正在抓紧编制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紧扣PM2.5和臭氧浓度 “双控双减”,突出抓好 “六个升级”,完善预警响应模式,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将按照 “保好水、治污水、供优水”的系统治水要求,着力打好水源地隐患、Ⅴ类水体、黑臭水体等三场 “歼灭战”;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将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今年底前完成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加快解决 “垃圾围城”“垃圾下乡”问题。

位于长三角南缘的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横跨苏、浙两省。近期,太湖蓝藻预警再度引发广泛关注,无锡市水利局局长张海泉表示:“虽然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但蓝藻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治理。”无锡市把蓝藻打捞作为治理太湖最直接、最环保的手段。张海泉坦言,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要从根子上解决蓝藻集聚问题,还要确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严控污染物入湖,削减内源污染,逐步恢复自然净化能力。只要努力不停步,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再现一片碧波荡漾的太湖美景。

京杭大运河贯通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江苏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南段,也是整个大运河开凿历史最早、文化品位最高、代表性标志最集中和目前尚在使用里程最长的省份。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表示,今年是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好比 “及时雨”。从国家层面来看,无论京津冀、粤港澳,还是长三角,现阶段都意识到,各省市、各部门协同合作,更高质量推进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黄杰坦言,做好大运河遗产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就必须抓住 “统筹”这个要领。

协同作战共赢蓝天碧水青山

“空气无界,流水潺潺,大气、水域的污染防治因其流动性,仅凭某个省市 ‘单打独斗’难有效果。在环境问题广受关注和备受重视的背景下,如何切实应对日益复杂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构建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成为长三角最关切的问题。”浙江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查志强表示,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政府协作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如今,在高质量一体化的要求下,协作的内容将逐步扩大,协作方式将日趋多样,协作机制将不断完善。

查志强介绍,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例,纵观长三角地区近三年PM2.5年均浓度的变化,逐年降低的趋势非常明显,但很多城市PM2.5年均浓度仍高于国家标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环境协作的碎片化困境日渐突出,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依靠辖区政府各自为政的管控型环境治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协同发展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其实,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针对生态改善曾作过多次跨区合作的努力。从2003年沪苏浙二省一市成立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安全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到2014年三省一市和国家八部委建立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长三角一体化治污规格越来越高,也走出了长效机制的第一步。“目前看来该协作机制在长三角空气治理中效应逐步显现,空气质量得到很大程度改善。”2010年以来,长三角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不断提升,已出现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脱钩的态势,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持续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查志强表示,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中,下一步跨区域环境融合发展的组织、协调及规划的落实、机制的保证等方面仍需三省一市共同努力。

联防联控打造皖江“生态绿”

初夏傍晚的长江边,夕阳西下,晚风习习,江水摇曳。在芜湖市弋江区西部长江南岸,有一片水域,名叫箱子拐,此时已是绿意盎然。

“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最美皖江黄金经济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成果发布会上提出了美丽的“皖江愿景”。

箱子拐江岸边一年前还不是这副生机无限的模样。去年5月,芜湖市启动长江干流岸线集中专项整治工作,全市包括箱子拐段在内的191个整治项目,生态复绿正在进行中。芜湖市发改委主任张东表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之一,“清、绿、优”的要求特别重要。芜湖将坚定不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联合沿江其他城市,全面推进岸线复绿,维护好长江岸线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芜湖将参与推动长三角区域建立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筑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宣城,最夺人眼球的特色便是“生态绿”: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这里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水阳江、青弋江为长江的一级支流,由南至北穿境而过,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日前,宣城湿地保护十年规划正式下发, 《宣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也已出台,宣城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于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到2025年保护率由38%提高到75%。

宣城的这一举措对长三角生态治理而言,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邵剑文看来,安徽湿地的保护工作不仅有益于安徽,更对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意义重大。 “长江中下游湿地面积约占中国湿地面积的15%,是我国最大的流域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也是我国最为繁荣的流域经济带。安徽湿地位于长江中下游中段,是长江中下游湿地网络的中心枢纽,不仅保存有许多重要的、特有的珍稀生物,也是众多迁徙鸟类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中转站和越冬地。其间密布的通江、浅水、草型的淡水湖泊及众多重要支流和河口是公认的重要生态敏感区,在维护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编:龚莎、轩召强)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