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争分夺秒,生命重现:19分钟完成心脏移植关键操作,11分05秒完成二尖瓣换瓣手术……
倪一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曾获得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并获得我国心血管外科临床领域最高水平奖“金刀奖”,业内人士尊称其为“倪金刀”。
凭借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从医35年来,倪一鸣带领团队先后开展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微创心脏手术、非体外循环下的冠脉搭桥术、主动脉夹层等新技术攻关,20年前就实现主动脉瓣替换术切口仅8厘米,在手术台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推动着浙一心胸外科实力不断对标世界先进水平。30多年来,经他手术重获新生的病人近万人。
5月31日中午,记者换上隔离衣,戴上帽子口罩,在手术室门外,等待着这位心胸外科的“一把刀”。因为,只有在手术完成后的间隙,倪一鸣教授才有空与记者相谈。这位一笑露出两个小酒窝的“医学界男神”,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上下求索 “主刀”炼成
心脏换瓣术,曾被称为“涉险手术”:上世纪80年代初,倪一鸣刚工作时,我国心脏换瓣手术面临着非常高的死亡率——换一个瓣膜死亡率三分之一,换两个瓣膜死亡率二分之一。如今,心脏换瓣术整体死亡率仅为1%。这样的跨越,离不开像倪一鸣这样为攻克心脏疾病不断钻研、摸索的一代医学人。
1977年,倪一鸣成为恢复高考后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首届大学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浙大一院)心胸外科。自此,他的人生与心胸外科紧密相连。
刚工作的倪一鸣就“表现不俗”,学习能力强且眼疾手快,当时的心胸外科主任叶丁生教授对他信任有加,让还是住院医师的倪一鸣做心脏手术的第一助手,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虽然当时国内心胸外科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倪一鸣深深感到与国外的差距。“当时国外一家单位援助的进口缝线,医生都不会用,硬生生被丢在仓库中。”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87年,省有关部门给浙医大一个公费到瑞士苏黎世大学进修心血管外科的名额,激烈的竞争中,倪一鸣凭借出色的表现拿到名额。
在进修期间,倪一鸣眼界大开。身为进修生,倪一鸣只能从第三助手做起。专家在为患者做心脏搭桥手术时,他负责取患者下肢的大隐静脉血管供搭桥使用。经他缝合的切口,导师一看便知是他的“作品”,因为缝合平整,针距均等。
凭借专业的功底、娴熟的手术技巧,倪一鸣从第三助手升到第二助手、第一助手,最终做到主刀。在当时苏黎世大学外科进修的外国人中,倪一鸣是唯一一位站在手术台主刀位置上的进修生。国外心胸外专家对他刮目相看,当向别人介绍“他是中国人”时,性格腼腆的倪一鸣总是微微一笑,露出标志性的小酒窝。
“倪一鸣在苏黎世的表现理应受到最高的奖赏。”倪一鸣的导师,世界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欧洲心胸外科杂志》主编Turina教授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心胸外科专家赞誉有加。倪一鸣进修期满后,这位世界心血管外科“泰斗”曾尝试挽留他,但倪一鸣谢绝了邀请,毅然归国,回到祖国最需要他的岗位上。
倪一鸣的临床跋涉与理论学习从不间断。1995年12月,在国内临床已小有名气的他再次作为访问学者去苏黎世大学深造,这次,倪一鸣暴瘦了12斤,因为,他每天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临床手术,“贪婪”地吸吮着世界先进的理论技术,在半年内获得该校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在苏黎世大学半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倪氏”首创 勇攀高峰
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业界的“一把刀”,倪一鸣从未轻视过切开、缝合这些外科医生的基本功。“手术要做得准确、快速,必须摒除不良的小动作。切开、缝合、分离、结扎,每个步骤都必须做好,手术速度才得以加快,手术质量也才得以提高。”倪一鸣说。
国外的求学见闻,让倪一鸣进一步看清了差距。就拿手术中最基础的开胸来说,国内操作方法耗时半小时,而国外医生开胸,省去了很多多余动作,3分钟就能完成。于是,学成归来的倪一鸣,一直致力于优化瓣膜手术流程。他严格规定瓣叶的切除顺序、缝线的放置、持针的角度等细节,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并发症风险。
在他的努力下,浙大一院心胸外科单瓣膜置换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保持在20分钟以内,而他自己创造的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最短主动脉阻断时间仅为11分05秒。此外,倪一鸣在微创外科手术上的独特造诣,也引起了国际医学同行的关注。1999年10月,倪一鸣作为亚洲代表赴日内瓦参加国际微创心脏外科研讨会并加入组委会。
倪一鸣善于钻研、思考、总结,在“风险丛生”的心脏外科手术中,他能从大量临床实战中积累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独门秘籍”。对外科医生来说,最大的噩梦莫过于“主动脉根部出血”,当手术中患者出现主动脉出血时,许多医生第一反应是立马缝上,可现实却是越缝血量越大,最终导致患者因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
倪一鸣反其道而行之,首创“大包围术”,变堵为疏,对主动脉外围的出口进行封堵,将血液引流到心脏低压区。采用“大包围术”,倪一鸣在多家医院的手术台上挽救了十几例“濒死”患者的生命。这项技术成了越来越多心胸外科医生的救命法宝。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在我国发病率极高。在极重度钙化的二尖瓣病变手术中,一般医生都会将其全部切除。倪一鸣却颠覆性地提出“饺子馅”理论,巧妙剥离钙化灶,尽可能保留瓣下结构,保护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心脏破裂大出血的风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在一次心脏大会上,倪一鸣提出该理论,来自柏林心脏中心的专家朝他伸出大拇指点赞,并特意在会歇期间与倪一鸣握手切磋。
在临床上发现问题,而后主动去解决,是倪一鸣的一贯作风。当发现外科医生们在使用现在通用的缝线时出现缝线缠绕、垫片翻转、上翘、挂线等问题,倪一鸣发明了一种“带无方向垫片抗缠绕的双头针缝线”,彻底解决了这些临床烦恼。
欧洲心胸外科协会主席冯塞格瑟先生评价说,“倪氏缝线”应该成为世界所有心脏瓣膜缝线的标准,其他的同类型缝线将成为历史。目前,“倪氏缝线”已在全国3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大大降低换瓣手术中缝线缠绕打结的风险,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取得很好效果。
倪一鸣凭借精湛的医术、管理经验,在病区仅有43张床位的情况下,近年来每年完成各类心脏手术1200余台、普胸手术600余台,单病区效率在全国同类科室中名列前茅。
“金刀”救人 医德暖人
用精湛的医术挽救病人的心脏,用高尚的医德温暖病人的内心。35年来,倪一鸣怀揣一颗赤子仁心,挽救患者的生命,也得到了他们的真心肯定。
虽时隔十二年,金华的叶月娇女士仍心怀感恩。“没有倪一鸣教授,就没有我幸福的晚年。”2006年,叶月娇因重度心脏瓣膜病,在家人陪伴下前往北京著名的心脏外科医院手术,却遭到了专家的回绝,当时的叶月娇病情严峻,二尖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倒流、心包积液,心脏已肿到胸膛内径的96%。
叶月娇一家陷入了绝望,直到遇到倪一鸣教授。“可以手术,成功率60%!”虽然风险极大,但看到叶月娇渴望的眼神,倪一鸣愿意一试,凭借精湛的技艺,手术一切顺利。叶月娇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如今还能带孙子。叶月娇的女儿亦成了倪一鸣的“铁杆粉丝”,曾专门写文以表感激之情。
经倪一鸣之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患者举不胜举。26岁的温州姑娘小羽两年前因心内膜严重感染,在意大利诊治了3个月都没有确诊,直到回国遇到倪一鸣教授,很快确诊后立马做了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倪主任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术后的小羽需要定期验血、调整抗凝药剂量,但回到意大利的她就医并不方便。为给予及时指导,倪一鸣教授加了她的微信,在小羽发信息求助时总是第一时间回复。
在心胸外科江湖上,倪一鸣是响当当的“倪金刀”。他说,每当走上手术台,不管台上躺着的是至亲、领导还是普通人,在自己面前都是病人,为他们祛除病痛是自己唯一的想法,也因为如此,每次手术他都能镇定自若、稳如泰山。“5组医生成功做了10台手术!”这是采访当天浙大一院心胸外科的心脏手术量,其中倪一鸣自己就做了4台。
在患者心里,他是那位笑容可掬,细腻、温暖到极致的“医学界男神”,总是千方百计为他们省钱,用最基本的药物、剔除不必要的医疗耗材、缩短患者入住监护室时间。据中国心血管数据库权威统计,浙大一院的心脏手术费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万元左右。
在同事心中,他是为人谦逊、低调的“倪叔”,是科室的“定海神针”,他成天扑在医院,无缝接台手术连轴转,将疑难问题一一化险为夷。对于“金刀之术”,他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弟子,并把大量出国参与学术会议、学习交流的机会让给他人。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倪一鸣始终恪守着行医的那份使命感,不矜名,不计利,完善着我国心胸外科发展、带出一批“能打胜仗”的专业人才,以诚心、仁心换取患者的“真心”。
“开开心心地开‘心’,开‘心’开得开开心心。”结束采访时,“倪叔”嘴角一抿,说了句绕口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