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烧钱的城市宣传片该降降温了
在这些宣传片里,整齐划一面带微笑的大合影、气势磅礴的新建筑或旧古迹航拍、汗水或泪水划过脸庞的慢镜头、奔向太阳升起地方的孩子、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高架桥上的车流和马路上的人流等等,都是必备且重要的元素。看多了,能不疲劳吗?
5月29日,郑州市旅游局官方微博发布2018新版郑州旅游宣传片。此片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眼尖的网友发现其中存在硬伤:把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当成了郑州航空港区的“园博园”。宣传片制作方回应,确系工作人员误用视频素材所致,目前正在对该片进行全面审查和修改。
花300多万元拍的城市宣传片,结果却在用开封“冒充”郑州,或者说,在郑州的宣传片里替开封打了一回广告,是不是太荒唐了?这不仅刷新了城市宣传片劣质的“高度”,也验证了拍摄城市宣传片的钱有多么好挣。既然有独立的制作费,并且开价不菲,为何要拼凑素材,而不亲力亲为?如果都是现成的素材,只是拿来剪辑嫁接一下,谈何物有所值?而且,这么低级的错误,是怎么通过审查的?
通常来说,只有爱一个城市,才能拍好这个城市。这可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境界,但真实准确、反映本来面貌总该是底线吧,怎么能张冠李戴、傻傻分不清呢?
让人遗憾的是,如今大多数城市宣传片都在走老套路。花很多钱,交给名头很响的外地广告公司,只要画面够美就行了,不管实际宣传效果如何,有没有符合本地气质的细节展示与独特创意。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工业化批量操作,近年来呈爆发之势。几乎每个城市都要拍,有的城市每年都拍,甚至一年拍几个,有的并没有太多实质意义。某种角度上说,一些城市的形象宣传片已然成了某种“形象工程”。
曾有人在网上贴出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制作宝典”,套用该宝典,再融入各地名胜古迹,八九不离十的宣传片就有了。在这些宣传片里,整齐划一面带微笑的大合影、气势磅礴的新建筑或旧古迹航拍、汗水或泪水划过脸庞的慢镜头、奔向太阳升起地方的孩子、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高架桥上的车流和马路上的人流等等,都是必备且重要的元素。看多了,能不疲劳吗?
真正好的城市宣传片,不一定非得请外地大公司,也不一定非得花很多钱。比如G20期间,名为《杭州映像诗》的8分钟短片让人印象深刻。据悉,为了拍摄这部作品,一对情侣用5年时间跑遍了杭州的角角落落,一共拍摄了8000G素材、9万多张照片,最后在成片中大概用了1.8万张照片、150多个镜头。相比工业化的生产,出于真爱、专业、专注拍出来的东西,或许更好。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工业化批量生产该降温了——不一定每个城市都拍,更不必每年都拍。拍不出城市好形象也便罢了,如果反而损害了城市形象,实在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