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四季变幻多姿,但不变的是它的绿色底色。近年来,阿里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着力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双丰收”。
从高处眺望,阿里的茫茫草原伴着白云铺向远方,地平线上绵延的雪山银光闪闪,巍然屹立于蔚蓝色的天幕中。在这片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的土地上,大自然浓墨重彩地挥洒着它的画笔。
创新模式,生态旅游全域发力
今年1月29日,阿里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自治区国资委、旅发委、西藏国际旅游文化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和阿里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确定了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积极探索构建集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精准扶贫、旅游观光“四位一体”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告诉记者,风景线也是生态线,生态是阿里旅游最大的资本,在发展全域旅游中,阿里将切实做到生态和旅游和谐统一,围绕建设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打造“世界第三极”旅游品牌的目标,让旅游业成为阿里富民兴业的主导产业。
据悉,近年来,阿里积极创新模式,聚焦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着眼于培育象雄文化、神山圣湖、札达土林、暗夜公园、国家生态公园、红色旅游六大品牌,重点打造札达县象雄文化旅游环线、普兰县神山圣湖、日土县班公湖、噶尔县暗夜公园、革吉县野生动物观赏园。
阿里地区旅发委负责人晋美旺久表示,今年是“阿里旅游业综合提升年”,阿里正以推进“厕所革命”为突破口,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游、文化游、风景游、生态游、朝圣游、星空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着力建成一批旅游产业要素齐全、设施完善的旅游产品基地,建设一批品味高、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景区。
注重内涵,风景文化深度融合
除了大美天成的高原风景,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阿里还孕育出象雄文化、苯教文化、古格王朝等博大精深的古代藏族文明体系。奇异多姿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古老神秘的人文生态景观,共同构成了阿里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
晋美旺久表示,生态旅游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地域原生态传统文化环境的开发与保护。阿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为了让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阿里地区每两年举办一次“象雄文化旅游节”,目前已经举办了六次。
据悉,今年7月份,阿里地区将隆重举办“第七届象雄文化旅游节”。据阿里地区行署专员彭措介绍,本届象雄文化旅游节筹备工作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届时将开展开幕式文艺演出、小康杯赛马、物资交流会、旅游推介会等重要活动,充分展示阿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象雄文化底蕴,宣传好“游第三极峡谷,看古象雄文化”的旅游主题形象。
近年来,在阿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每逢藏历新年、普兰男人节、赛马节、措勤千人锅庄等特色节日,阿里人民都会穿上盛装,用歌舞来庆祝幸福的生活,喜迎八方来客。
如今的阿里高原上,古老的民俗文化正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领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靓丽风景线,成为对外展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窗口,成为集招商引资、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盛会。
提质增效,富民兴业前景广阔
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随着阿里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势也释放出了生态红利。好山好水好风光不但让各族群众享受到绿色生活,也吸引了四海宾朋纷至沓来。
据统计,2017年,阿里地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6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10%,旅游从业人员达12798人,创收1.53亿元。
噶尔县抢抓生态旅游机遇,大力建设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培植发展苗木花卉、蔬菜水果、特色养殖、旅游观光等生态农牧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农牧民+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园区提供了自助采摘服务,每逢夏季,广大游客可以前来园区观光游览,在美丽的树荫下、花丛中过林卡,品尝香甜可口的西瓜、哈密瓜、香瓜等水果。”主管园区的噶尔县农牧局副局长刘江介绍说。
今年以来,在普兰县神山圣湖、札达县古格王朝遗址、革吉县野生动物观赏园、改则县先遣连遗址、措勤县扎日南木措、日土县班公湖等,提质增效成为了阿里生态旅游的关键词。晋美旺久表示,阿里将从持续提升阿里旅游美誉度、积极拓展阿里客源市场、持续优化旅游环境、大力助推精准扶贫、加强区内外交流合作、推进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六个方面推进生态旅游全面发展。
阿里,这片由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共同隆起的生态高地,正成为旅游的胜地和观光天堂,一步一景的原生态,带给当地农牧民的是富民兴业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