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城市更新“地标”亮相,历史老建筑焕发新生
近日,封闭了近70年的“神秘空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旧址全面更新后正式对公众开放。拥有多座历史风貌建筑的园区变身公共空间,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新范本。
上海早已明确要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这意味着上海已进入以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用地“天花板”下,推动城市更新、告别大拆大建,已成为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的“上生·新所”,地处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时拥有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建筑三种保护等级,因其独特历史“基因”而备受关注:近百年前,它是供外籍侨民休闲娱乐的哥伦比亚总会;后又变身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2016年,上生所主动腾退现有厂房,全面接管园区的上海万科为每栋建筑量身定制更新措施,旨在盘活闲置的大量厂房和历史建筑。“城市更新项目,既要着力延续历史文脉,又要赋予其适合时代和未来城市发展的使用功能。”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张海认为。
“在改造中,我们移除了部分老旧房屋,让街区的通透性得以提升,并且重塑了公共空间让原有的老社区焕发新的活力。”张海说。
据悉,“上生·新所”总占地约4.8万平方米,由3处历史建筑、11栋工业改造建筑和3幢当代建筑共同组成。一期开放近一半,建筑年代和风格各不相同。重新开放之后,将成为一个集办公、娱乐、生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商圈和多元活力社区,满足居民更多美好生活的需求。
“城市更新是将低效的存量物业通过品质提升和用途优化转化成高效资产,其间将会释放巨大的资产价值重估机会。”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主管谢晨表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改善的建设活动,目的是让更新后的城市空间与经济活动和人群需求重新匹配。
在上海,从2014年开放的“爱马仕之家”“绿房子”吴同文住宅,到去年开放的“荣宅”、宝庆路3号,多座城市更新后的老建筑正焕发新生。随着城市发展存量时代的到来,上海仍有大量老建筑、老厂房需要改造再利用。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对老街区的功能再造,正成为新的课题。
据世邦魏理仕统计,目前上海楼龄在十年以上的优质商办物业体量已超过800万平方米,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接近1000万平方米。
戴德梁行华东区董事总经理黎庆文表示,随着上海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产业功能不断优化,不少存量资产也面临转型和重新利用。过去,城市更新主要局限于居住、商办等可营利性物业,未来可将城市更新路径拓展至医疗、教育、公园绿地等公益性存量物业载体。
(原题为《上海城市更新“地标”亮相 历史老建筑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