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要精准发力(话说新农村)
多些精准发力,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活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盼什么,乡村振兴怎么干,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思量。
在一个贫困县采访,听到这样一件拧巴事儿。上面下来指标,让每个村建个文化广场,可项目在有的村卡住了。干部说,建文化广场除了政府投入,还需要农民投工。当地土地贫瘠,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有的村只剩十几户老人,缺劳力,农民不积极,硬建起来也不大实用,但为了完成考核还得硬着头皮干。
上面给钱为啥不买账?问题出在一些拍板的干部身上。有的干部总觉得自己比农民强,总替农民拿主意,下乡调研蜻蜓点水,听不到农民心声,不了解农村实情,回办公室里开个会,方案就出来了,这样一厢情愿的方案不接地气,注定难有好效果。
各地农村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中央反复强调,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为的就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许多农村贫困地区基础弱、欠账多,缺项目、愁资金,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需求,不能指望用“一张方子”治百病。拿这个贫困县来说,全县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一半以上的村道还是土路,缺乏支柱产业,他们最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扶持。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从哪抓起?找准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要防止用行政手段下指标、定任务。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摸清具体情况,分辨轻重缓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当前最薄弱环节、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解决“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如厕条件差等群众最关心的难题。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去年某省发布美丽乡村负面案例,建大亭子、大公园、大广场等问题依然不少,有的照搬城市模式,有的盲目追求高大上,偏离乡村发展的方向。农村不是城市的翻版,而是别有风格、另具韵味的田园,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让山水林田路村成为乡愁永远的记忆。规划先行,持续发力,一张蓝图干到底,创新体制机制,让人、地、钱要素顺畅流入农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尊重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乡村振兴必须顺应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能代替农民、替农民决策,更不能排斥农民。一家一户增收难,一些地方探索“联耕联种”“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破解了分散难题;农业贷款难,一些地方创造出资金互助社、联户贷款等形式,缓解资金难题。可见,让农民真正参与,就能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活力。
“出水才见两腿泥”,多些调查研究,多些精准发力,把投入乡村的钱花在刀刃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成色,才能更厚重、更实在。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