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昌市扬子洲镇货车超载猖獗 记者蹲守两天不见执法人员
南扬码头运煤货车严重超载
东湖区扬子洲镇码头众多,长期以来存在货车超限超载问题,理应是治超部门重点关注的区域。然而记者近日通过蹲守发现,治超重点路段上不见执法人员的身影,超载货车如入无人之境般在市区内横冲直撞。对此,东湖区公路运输管理所表示,已按上级要求完成上路巡查任务,单位人少事多,不可能时刻安排人去执法。
现场观察:至少三分之一货车疑似超载
6月8日,记者开车来到东湖区扬子洲镇,刚下英雄大桥,就发现鹏举路两侧停满了大货车,以半挂车为主,高高堆起的货物用篷布盖着,已经超出了栏板的高度。
在鹏举路与北江路交会处,大货车源源不断地从北江路上的各个码头驶来,有的运输用篷布盖着的货物,有的则装载煤粉、沙石。无一例外的是,装载的货物都超出栏板高度。
“一方沙约1.5吨重,按‘后八轮’35方的运量来算,这就有52.5吨,何况还高出栏板那么多,已明显属于超载。如果装的是其他重型货物,那超载情况会更严重。”业内人士为记者计算道。
记者在此蹲守了约半小时,几乎每隔一分钟就有一辆货车通过,其中约三分之一是运送煤粉、沙石的车辆。 随后,记者来到沿江北大道与赣桥北路交会处(水产市场北门),这里是货车往昌东方向行驶的必经之路,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辆满载钢缆的半挂车经过,目测已超过道路桥梁55吨的限重。
蹲守暗访:
连续两天不见执法人员
6月8日下午3点半,记者来到水产市场北门,并未见到执法人员身影。随后,记者又来到了鹏举路,同样没看到执法人员。由于执法的流动性,记者驾车在这两点间来回观察,直到下午5点半也未见一名执法人员。
8日晚上10点和9日早上7点半,记者又以同样的方法在水产市场北门和鹏举路间来回观察了一个半小时,始终不见执法人员。尤其是8日晚上11点左右,超载货车上路行驶达到高峰,车辆在鹏举路上排成长龙,一度造成交通拥堵。
记者翻看东湖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发现区城建局于6月5日在工作动态中发布了一篇《南昌市东湖区开展治超集中行动》的文章,里面提到“东湖区将强化源头企业驻点,增派执法人员常驻各码头,规范车辆装载。”
然而,记者在码头看到的场景却截然相反。8日下午4点半和9日上午8点,记者两次来到南扬码头,见到的只有吊机不停往货车上装载煤粉,直至满溢出来盖子盖不上为止,不见有驻点执法人员前来制止这种超载行为。
部门回复:流动治超为主,6月份已执法两次
针对执法人员缺位问题,记者找到东湖区运管所副所长陈槐。他听完记者的讲述后情绪十分激动,反问记者:“难道你要我们天天24小时在路上查?”
陈槐表示,东湖区治超以流动治超为主,与治超站24小时值班的工作方式有所区别。“所谓流动治超,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安排时间上路巡查,并不是固定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这个在市里的治超文件都有规定。”
然而,记者翻看陈槐所说的《全市深入开展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工作方案》,里面对流动治超的工作方式只字未提。
对此,陈槐解释说,实际工作中,他们是按市治超办的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市里规定我们一个月要完成10次上路巡查,我们每个月都完成了这个规定动作,你可以去查的。”
随后,该所所长龚国平向记者出示了一张“城区开展路面治超联合执法工作信息动态反馈统计表(6月份)”,东湖区一栏在6月1日和6日两个日期上打了勾。
“我们这两天是上路巡查了的,微信群里都发了执法照片。”陈槐说。当记者追问起路面巡查的情况如何时,陈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再强调他们已经完成了市里的巡查任务。
“6月8日、9日两天你们有没有开展执法,为什么明知道扬子洲超载现象严重不去巡查?”记者问。陈槐对此又避而不答,一直强调星期三(6月6日)已经上路执法了。“我们单位在编的总共就11个人,治超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哪里可能时刻安排人执法。”陈槐回答道。
记者手记
光靠“规定动作”治不了超更治不了“假”
交通运输部的试验结果表明,一条使用年限为15年的公路,如果行驶车辆超载一倍,其使用年限将缩短90%,只能使用一年半。同时,货车超限超载还将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采访中,作为属地监管责任部门的东湖区公路运输管理所一直强调其近年来在治超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规定动作”完成情况。然而,所谓“规定动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所谓“成绩”又能否掩盖超载车辆依旧猖獗的现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证明,其6月份两次“留了痕”的执法,不过是虚以应付的假执法、假整治;而东湖区政府网站发布的“东湖区将强化源头企业驻点,增派执法人员常驻各码头,规范车辆装载”的信息,也不过是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现实写照。
诚然,在严管重罚之下,扬子洲镇货车超限超载乱象较以往确有改观,但仍然存在许多监管不到位的地方。东湖区公路运输管理所仅仅停留在走走形式、做做样子的“规定动作”上,不仅治不了超载超限这一公路运输顽疾,更折射出其作为监管部门对上级交代任务、对分内工作敷衍应付的“假”作风。 (南昌日报社聚焦“怕慢假庸散”报道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