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养殖户“上岸了”也能过好日子
蔗香村位于望谟县蔗香镇南部,贵州、广西两省区的接合部,除了因出产甘蔗而闻名,在这里南盘江与北盘江交汇,形成珠江水系上游的一段主要干流——红水河。
6月12日,记者随同红水河“保护母亲河 河长大巡河”活动组一行,从蔗香村的码头出发沿河而下,探访这条贵州南部大河在过去一年间的变迁。
“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蔗香村码头岸边,3米高的黔西南州河长公示牌上明确标注了红水河的水质达标目标要求,“地表水三类水体”。
念起来一句话,做起来绝非易事。
为了让“河有人管、管到实处”,黔西南州、县、乡均设立了河长制办公室,州和9个县,以及需要开展河长制工作的125个乡镇中全部出台了方案,明确河长制实施范围、工作目标等内容。
“我们规定州级河长巡河一季度一次,县级河长一月一次,乡、村河长一周一次。”黔西南州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邓安祥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和监督各级河长的巡河,黔西南州专门开发了“河长云”管理平台,“在这里每位河长不仅能建立自己的巡河台账、反映巡河中发现的问题,系统还能监督和预警河长的巡河”。
一路沿河而下,邓安祥通过登录“河长云”的手机端,系统自动记录了他的行程。“如果巡河中发现问题,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和地点的方式,把问题反馈回州河长制办公室,再按照问题类别,由相关责任单位办理。”邓安祥给记者演示。
巡河,“巡”只是行动,如何“治”和“护”才是关键。
“一年前这里还随处可见各种网箱”。看着阳光下清爽碧绿的水面,望谟县副县长黄云感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守着万亩水面,沿岸的望谟农户发展起了网箱养殖。仅红水河望谟段44公里流域内,就有1284亩的网箱养殖面积,涉及沿岸的蔗香镇和昂武镇的190户村民。
“网箱养殖不仅影响航道通航,还会污染水体。”黄云告诉记者,取缔网箱养殖后,除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村民补偿外,还积极引导他们发展热带水果种植和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让他们上岸了也能把日子过好,让红水河恢复碧水青山”。
午后的阳光穿过充满水气的云层,随意照射在碧绿的河水上,螺旋桨激起阵阵水花不时搅动水面下鱼的身影。发现红水河美景的不只黄云,还有在罗甸县洪水河镇养了6年网箱鱼的唐建,“如今才发现红水河原来这样美!”
今年,唐建和其他网箱养殖户一样,结束了漂在水面的生活,从渔民转产成为种植经果林的农民,“为了青山绿水,也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红水河的美景,拆除网箱是应该的。”
截至目前,贵州境内的红水河河面网箱养殖,已经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红水河的水质在三类水河二类水之间。”罗甸县委书记、红水河县级河长杨朝伟说。
一江揽尽布依胜景,红水河的碧水青山让人留恋,但映入眼帘的问题不容忽视。令人遗憾的是,从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村码头至罗甸县洪水河镇码头的近80公里流域,广西境内的河道上还分布着养殖网箱。
“这样大面积养殖,对红水河的水质安全存在很大隐患。”省环境监察局局长田获担忧。
“一定要守住红水河的碧水青山!”红水河“保护母亲河 河长大巡河”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各级河长既要加强对贵州上岸渔民的转产培训,加快培育新的产业链,更要加强与广西的沟通协调,协同作战完成好网箱养殖的整治工作。(王鲁铨)